放大圖片
■哈爾濱皇山公墓蘇聯紅軍烈士墓區全景。 哈爾濱市外事僑務辦公室提供
百萬蘇軍閃擊日寇 浴血沙場魂葬東北
黑龍江哈爾濱市皇山公墓內最安靜的地方,是由灌木和松柏環繞着的蘇軍烈士墓區,111位紅軍將士長眠在這裡。整潔的花崗岩地面上,111座塔式墓碑記錄着70年前的那場戰爭帶走的鮮活生命。帶我們前來探訪的公墓管理中心主任李贊,一路在介紹情況,走近墓區便突然肅穆起來,默默拾起剛剛被風吹進來的一片紙屑說,「儘管安葬在異鄉,但我們一定會照顧好這些為保衛中國而獻出年輕生命的外國朋友。」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欣欣、夏瑞雪 哈爾濱報道
蘇聯紅軍烈士墓是2007年10月從哈爾濱市中心搬至皇山公墓的,佔地1,083平方米。走進墓區,不論是甬道還是墓碑草坪,均整潔無塵,甚至沒有一片雜樹葉。李贊主任說,雖然沒有專項經費,但是這裡的工作人員義務承擔了蘇軍烈士墓區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專人堅持每天都到墓區巡查清掃。
二十出頭魂斷異國
墓地入口處墓誌銘上寫道:「二戰期間,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年輕的蘇維埃政權發揚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調遣重兵,開赴中國東北戰場,無數英勇的蘇聯紅軍將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裡安葬的就是他們其中一部分人......」李贊說,「這些烈士大都非常年輕,20多歲還沒成家就在異國犧牲,早已沒有了親人,更沒有後代。」
在異國長眠的蘇軍英烈,雖然失去了家人和後代,卻有着一群忠實的守墓者,當年負責蘇軍烈士墓遷移工作的就有時任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所副所長邸長生,他應該是來到這裡次數最多的人。雖然事隔多年,工作崗位調換了,但邸長生還是經常到墓區走一走,看一看,「蘇聯紅軍對我們有恩,我與這些英靈有緣。不知不覺的,我好像成了蘇軍烈士墓的守墓人。」
談起當時的遷墓工作,這個1米88的大塊頭言談間透着深深的敬意和驕傲,開頭就反問我,「整個遷墓工作,包括新墓區的建設,我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你信嗎?當時,外交部長楊潔篪來出席新址落成儀式,臨別前還特意搖下車窗說,新墓區建得很好,感謝黑龍江,感謝哈爾濱!」
守住英烈守護友誼
邸長生為每位烈士訂製了精緻的棺木。下葬時,在工地連續工作近一個月的工作人員,特意沐浴更衣,換上西裝,為每一位烈士舉行了簡樸而莊重的儀式。俄羅斯駐華使館的一位外交官最初來考察時,本來對新墓地十分擔憂,但當新墓地建成後,這位外交官再來看,給了邸長生一個大大的擁抱,讚不絕口。
邸長生說,「如今,雖然我不再從事這項工作,但還是時常回來看看,我的同事們也在堅持祭拜的傳統,相信我們一代代人會繼續傳承中俄情誼。」
另一位皇山公墓的工作人員肇星說:「一具具不完整的屍骨給了我最深的震撼,這該是怎樣的情誼,讓一個個外國人的年輕生命為了中國的解放而獻身。我不停地把這個故事講給我的孩子,讓他們永遠記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