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
在香港普選進入歷史性的關鍵時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撰寫題為《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的文章,精闢深刻地闡述了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所確立的香港行政長官普選制度的豐富內涵,強調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行政長官普選的制度自信,更對於當下一些對普選制度的惡意攻擊予以澄清及反擊,對凝聚共識、弘揚正氣,推動普選達成有積極作用。特首普選是香港的歷史機遇,在主流社會均希望普選達成的形勢下,掌握關鍵表決權的溫和反對派更應知所趨避,順應民意,拿出勇氣做明智抉擇,讓香港民主發展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普選方案是切實可行的好制度
張曉明正本清源,深刻地闡述了香港的普選制度從哪裡來、與其他地方的普選制度為什麼會有不同、究竟什麼樣的普選制度真正適合香港等基本問題,精闢揭示出其中的一系列基本道理。張曉明追根溯源,指出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並沒有提及「普選」二字,普選是中央提出並通過基本法授權港人。基本法不僅確定了行政長官普選的目標,也確定了普選的基本制度模式--提名委員會提名+全社會一人一票選舉,還確定了制定普選制度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而制定。
張曉明強調,評判一項政治制度包括普選制度的優劣,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適合該國或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張曉明從香港特定的憲制地位、特殊的民主發展情況、複雜的社會政治生態、多元的利益訴求狀況等情況,深刻說明了行政長官普選制度適合香港實際情況。張曉明還進一步指出,行政長官普選制度合憲、民主、正當、穩健。張曉明精闢概括了該制度基本內容的三個方面:提名辦法、普選辦法和任命辦法,精闢地指出行政長官必須獲得香港社會和中央政府「雙認可」的機制,融合了選任制和委任制的元素,是一種制度創新。
樹立普選制度自信 依法推動政改達成
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如果從起草香港基本法算起,有關爭論已經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如果從香港回歸算起,也有近18年的時間。但這些爭論,往往見樹不見林,未能全面觸及行政長官普選制度的豐富內涵。特別是反對派一直以來對行政長官普選制度的惡意攻擊,是刻意誤導公眾,混淆視聽,蠱惑人心。
特區政府依據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制定的政改方案公布後,反對派發動所謂「向假普選說不」運動和「反袋住先」宣傳活動,欺騙和誤導市民,企圖剝奪500萬香港選民一人一票普選特首的權利,這些做法,可形容是「妖為鬼蜮必成災」。張曉明的文章猶如「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澄清了反對派在行政長官普選問題散佈的迷霧塵埃,有助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理直氣壯地駁斥反對派的歪理邪說,樹立行政長官普選的制度自信,對促成普選有積極推動作用。
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要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讓理想信念的明燈永遠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閃亮。正是根據習主席「三個自信」的理論,張曉明的文章佔領了香港政制發展的理論高地、道德高地和政治高地。
行政長官普選的制度自信,意味着行政長官普選制度,一定要放在「一國兩制」大的制度安排和基本法的框架內全面認識。中央期望香港2017年實現行政長官普選的決心和誠意,來源於中央長期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的決心,來源於堅信香港同胞一定能夠管治好香港的信心,來源於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發展態勢的自信力。廣大港人對2017年實現行政長官普選的熱切期盼,來源於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來源於對中央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根據基本法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的高度信賴。
2017機不可失 溫和反對派勿做「普選殺手」
張曉明強調要把普選制度放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內考量,對於香港的一些政治力量和人物特別是溫和反對派來說,也才能知所趨避,逐漸調整政治立場,以實際行動尋求與中央的政治互信和良性互動,從而謀取自身發展的更大空間。
張曉明的論述意味深長,普選特首是香港的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香港正處於「有普選」和「無普選」之間,一旦按照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所制定的政改方案進入立法會表決,只能有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接受人大常委會定下的政改框架,讓政改向民主方向邁進,令500萬合資格選民能在2017年「一人一票」選出特首;另一種結果是掌握關鍵少數票的反對派議員綑綁否決政改方案,令政改不能向民主邁進,只能原地踏步。政改何去何從,就看扮演「關鍵少數」的反對派議員如何選擇:是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為民主放行,還是一意孤行阻礙民主前行,成為扼殺普選的歷史罪人。
溫和反對派近年面對激進陣營夾擊,如何爭取生存空間,已是逼在眉睫的威脅。香港主流社會希望落實普選,溫和反對派應知所趨避,逐漸調整政治立場,拿出勇氣,突破綑綁,讓香港民主發展邁出歷史性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