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偉光(右)表示,「通波仔」病人延長服藥屬利多於弊。 翁麗娜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翁麗娜) 全港每年將近7,000名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狀動脈再成形手術(俗稱「通波仔」),術後多數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為期1年。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去年底公布一項大型研究,指延長服藥期至30個月較只服用12個月,可減少七成動脈出現「支架栓塞」的風險、心肌梗塞及中風的機會則減少27%。
美證減「支架栓塞」風險七成
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於2009年,邀請9,961名已經接受「通波仔」手術,並植入塗藥支架的成年人參與研究。參加者分為兩組:一組連續30個月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另一組先服用僅為期12個月的兩種抗血小板藥物,餘下18個月則改為服用安慰劑。結果顯示前者出現「支架栓塞」的風險大幅減少七成、心肌梗塞及中風的機會則減少27%。
另外,由於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加強抗凝血作用,使出血機會增加。研究指服用30個月藥物的119名參與者出現中度至嚴重出血的情況,較接受12個月的73名參加者多出六成。不過其中嚴重出血的個案並沒有顯著增加。
聯合醫院心臟科榮譽顧問醫生陳偉光表示,國際首次舉行大型研究,提供充分醫學實證,支持延長服藥有助病人術後護理。他又說,雖然研究顯示出血機會增加,但是嚴重出血比例無顯著增加。他又說,僅少數病人如患有痔瘡者,需要格外留意是否適合服藥,以免出現流血不止的情況。
今年71歲的陳倩儀5年前因腳痛向仁安醫院求醫,豈料驗身過程發現心臟其中兩條動脈分別出現七成及五成的阻塞、兼驗出膽固醇超標及高血壓,隨即進行「通波仔」手術,其後服食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一年半後由於阻塞盡消,減服至一種藥物。她指自己術後一改舊日不良飲食習慣,現時只敢偶爾淺嚐內臟、肉類及甜品,並每天散步兩個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