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和理大兩間大學共同研發幫助康復中風患者步行的腳托。左起為中風康復者黃先生、梁先生、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師湯啟宇、理大工業中心高級工程師衛漢華和團隊。 黎忞 攝
中大理大研申專利 成本萬多元 擬夥業界改良面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中風有機會令患者半身癱瘓,嚴重影響上下肢活動能力。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合作研發智能互動「機械腳托」,針對性幫助中風康復者足下垂和踝關節肌肉無力等問題,透過內置傳感器及具推動力的齒輪,讓中風患者能夠更順利安全地步行、上落樓梯及改善步姿。負責研發的團隊指,過往協助中風者步行的支援器材多數只具支撐功能,而部分採電流刺激肌肉的儀器,則只適用於病情較輕者,希望「機械腳托」能助更多人達到較佳的康復效果。現時每個「機械腳托」生產成本約1萬多元,團隊已申請專利,正與業界商討如何合作改良及推出市面。
不少中風患者都會出現足下垂神經肌肉疾病,他們因踝關節肌肉乏力,致無法提起腳部,走路時,腳掌會在地面拖行或內反,步姿不自然且容易失平衡,增加受傷風險。
智能互動僅重500克 步履更穩
針對有關問題,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師湯啟宇,及理大工業中心高級工程師衛漢華合作,研發出以碳纖維製作的智能互動「機械腳托」,重量只有500克,中風患者可將腳托套在小腿,協助患者控制腳部發力。透過內置運動和力度傳感器,「機械腳托」能感測到使用者的步態模式,利用數據分析步行意向,當使用者準備提步時,馬達和齒輪就會即時轉動提供推動力,支援使用者踝關節運動,從而令步履更「穩陣」、更快,亦可以訓練步姿。
湯啟宇說,當患者運用「機械腳托」,治療師更可透過傳感器的資料,為病人度身訂造最合適的步行訓練,並按康復進度,調節訓練內容。他指「機械腳托」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協助病人安全地在室內外步行、上落樓梯,並提高對步行訓練的積極性,對身心都有幫助。
患者讚「翻風落雨」可用
現時部分康復病人會佩戴「踝足矯形器」,但因器材只提供支撐功能,治療效果有限,亦可能限制了病人的關節活動。至於幾年前研發的「功能電刺激儀」,則可以電流,刺激腳部肌肉,助使用者提起腳部走路,減少「拖腳」的情況,但儀器只適合病情較輕、走路情況不錯和沒有腳痙攣的人士,僅三成的中風患者適用。研究團隊指,新的「機械腳托」覆蓋範圍較廣,患者如平衡力不錯,能自行走幾步路已可使用,適合七成至八成中風者。
曾於2010年和2013年中風的梁先生表示,原先他自己有使用「功能電刺激儀」幫助步行,但未能完全避免「拖腳」的問題,且因儀器會產生電流,當「翻風落雨」就不能使用,否則會觸電,他近期亦有參與試用「機械腳托」,認為可以不受天氣影響,而機械所提供的推動力,對「拖腳」也有幫助。
2010年中風的黃先生則直言,他自己中風後,對步行訓練變得消極,出入都以輪椅代步,但試用數次「機械腳托」後,發現可自行慢慢上落樓梯,變得「鍾意行路」。
衛漢華指,「機械腳托」的研發,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贊助,團隊已申請專利,現時每個的生產成本約1萬多元。初步所見,醫療用品業界對項目頗有興趣,預計會開始商討改良,讓產品推出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