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理大研發電腦輔助系統,偵測中風需時大減。圖左為鄧禧福。理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急性中風需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否則後遺症嚴重,甚至有喪命之虞。不過,由於相關的專科醫生並非日以繼夜駐診,或會出現漏診或延診的風險。為針對有關情況,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套電腦輔助系統,能有效地偵測病人是否罹患缺血性中風或充血性中風,其診斷準確度達到90%,所需時間則由原本的10分鐘至15分鐘大幅減低至3分鐘。新系統有望為前線醫生提供參考資料,確保中風患者獲得及時並適切的治療。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鄧福禧指出,一般要確認中風病例,病人需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醫生再憑肉眼觀察影像,「病人每次檢查都會有80張至100張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影像,單靠人手肉眼斷症,需時最少10分鐘至15分鐘,而且某些細小的變異較難察覺,加上專科醫生並非日以繼夜駐診,因此會出現漏診或延診的風險。」
為此,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結合了精密運算、人工智能和病理學,研發出電腦輔助偵測技術,幫助醫生更快速及準確地斷症。
驗密度血流助判中風類型
電腦智能系統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一套運算算式,可自動抽取懷疑中風的框選範圍,而電腦斷層掃描則利用X光為病人的腦部拍攝多張橫切面影像。當流向腦部的血液受阻,腦部相關範圍會因血液不足而變軟或密度降低;若電腦斷層掃描出現上述現象,那麼病人便可能罹患缺血性中風。
至於第二部分是一套人工神經網絡,用以分辨框選範圍是否中風。系統會對中風的特?進行自動化推算,以確定懷疑缺乏血流量的範圍。系統能把掃描影像的異常地方標示出來讓醫生檢視。同時,系統亦可偵測到一些早期變化,包括島葉的皮髓境界不清及腦溝不明顯等,有助醫生判斷患者腦部是否有血塊。
準度達九成 未能取代醫生
鄧福禧指,該系統只需3分鐘時間就能得出檢驗結果,診斷準確度高達90%。他補充指,學系利用26名中風患者及26名健康人士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評估系統,發現密度較正常低的區域,有可能是缺血性中風,反之則為充血性中風。同時,系統亦有助排除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情況,以及其他嚴重性較低的疑似中風狀況,有助醫生作出適切的診斷。
不過,鄧福禧強調有關系統暫時未能作臨床用途,系統不能取代醫生角色,但可為非專科前線醫生提供多一個參考。
同時,他希望系統將來可發展至診斷其他與腦密度相關的疾病,如腦腫瘤等,並且把系統發展至雲端應用層面,讓醫生能於手機接收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