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僐�𡄯蕭 | �愇嚙踝蕭嚙� | ��鞱僚��� | 嚙賣鸌藃�� | 嚙質𨭬嚙踝蕭 | 嚙踝蕭��嚙踝蕭 | �鰵��梹蕭嚙� | ��𢛶�𩤃蕭嚙� | 嚙踢��琜蕭薴�� | 嚙踝蕭��梹蕭嚙踝蕭��𠬍蕭 | 嚙踝蕭頨堆蕭嚙� | 嚙踝蕭嚙踝蕭嚙� | �♀���蕭 | ��蝤堆蕭嚙�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大院的朋友圈


放大圖片

■朋友群聊圈的最大好處,就是來去自由。網上圖片

晨風

智能手機之後,被朋友拉進了幾個群聊圈。

兩個小閨蜜圈,三五人; 一個中學同學圈,20多人;最大的圈是大院的童年夥伴群,最近竟然發展到100多人了。低到幾乎忽略不計的交際成本,大概是朋友圈的核心競爭力。不必奔波勞碌,縮在自家沙發上,在屏幕上輕輕一觸,就能進入熱熱鬧鬧的交際圈,和散布在五湖四海的老鄰居聊天,真的很美妙!

童年時住的宿舍大院,有400多戶,家家有孩子五六個,院中至少有幾百個孩子。家長背景五花八門,有的老死不相往來,孩子們卻是混在一起玩。成群結隊的孩子,一起在大院中瘋跑着長大,形成一個龐大的夥伴群。文革時家長都關了牛棚,大院成了孩子們的天堂。雖然父母的命運未卜,雖然生活費少得可憐,可十來歲的少男少女們,依然做着青春夢。看書、唱歌、游泳、滑冰、淘氣、打群架、學習做飯,過得有聲有色。

彈指幾十年一晃而過,中規中矩、古色古香的大院還在。老一代人大都去世,孩子卻散布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多數已進入半百乃至花甲之年,孫輩繞膝了。有的成了歌唱家、作家、電視製作人、富豪、董事長、官員,也有人當了一輩子工人,甚至一輩子沒有工作。可是微信圈中的身份只有一個:大院的童年夥伴。大院,就是大院子弟的家鄉。即使已經散布在不同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到了漸被社會邊緣的晚年,卻還可以互相抱團取暖。

百人團中有主聊、有憤青、有幽默大師,也有「潛水」。主聊的都是當年最鬧騰的孩子。他們摸爬滾打一輩子,如今家境小康乃至富裕,又成了老玩家。最多的,是晒老照片和老物件。有人晒當年機關托兒所的畢業照,讓大家認出照片上的自己,還有人晒40年前大院男孩子們的合影。在有寬大雕花陽台的宿舍樓前,他們身着60年代的學生裝,笑容燦爛。圈主站在前排,那時是個蘋果臉的小伙子,笛子吹得很不錯。照片拍了不久,他們就都上山下鄉,各奔東西了,後來的職業五花八門,多數再也沒有回到大院。

有人晒出一張文革時大院居委會大媽的合影。照片上她們身着統一的花布小褂,人人捧着一本「紅寶書」。這些「小腳偵緝隊」,當年不過三四十歲,在鏡頭前英姿颯爽。頭幾天,同學的大姑在照片中認出了自己,立馬讓年過花甲的侄子去找原照。如今老太太快100歲了,還耳聰目明。她照顧大了六個侄子侄女,文革時還保護過院裡幾個爹媽被抓走的孩子,是大院公認的「功臣」。

在微信圈中,夥伴們爭相回憶大院的往事。有人提起一起玩耍的幸福童年。那時大院每周都放映電影,經常組織孩子們表演文娛節目,節假日各類活動豐富多彩。更多人回憶文革時各家的慘狀。1966年,短短幾個月間,一個個體面的家庭妻離子散。三天兩頭,院裡就有人上吊、跳樓、割腕,房子被沒收,家屬被轟出大院。

有人說,他父親是被造反派從樓梯推了下去,摔得頭破血流,嘴裡還在喊「要文鬥不要武鬥」;有人回憶院裡一位名醫的遭遇。一位鄰居是名醫,當年專門給中南海首長看病,曾有「中國第一針」的稱號。他醫術高、人性善良,很多鄰居生病都得到過他的救治,連保姆生病,他都熱情地給診治。文革中的一天他被造反派帶走,不久就慘死在關押處。他的兒女都被發回老家,兒子得抑鬱症,風華正茂時割腕自殺,女兒也在老家受盡了苦難。現在葉大夫的女兒是瑞典一家公立醫院的知名中醫,她在微信中重憶那段歷史,引來圈中一片唏噓。

群聊圈最多的話題,還是晒現在的幸福生活。旅遊、健身、寵物、養生等話題,最受歡迎。經濟實力強的,也會晒收藏,晒世界各地的自駕遊。一個個年代久遠的罈罈罐罐,一幅幅世界各地的風光攝影,晒到了圈子裡,主聊的和圍觀的,都興致勃勃。

圈子的最大好處,就是來去自由,自由地七嘴八舌,自由地沉默。你不說話,別人也知道你的存在。算了算,這個100多人的圈子中,主聊的也就是那麼20多位,多數人都是「潛水」,默默收集着別人的故事。正如有個段子所說,一個好的群,得有一批打死也不開口,打死也不退群的「呆粉」。我就是呆粉的一員。

中學同學的圈子,就要簡單得多。人數30位上下,且都是女生。除了曬攝影作品之外,主要就是曬同學情,曬養生知識,曬如何保養容顏,曬世界上那些特立獨行的女人,那些女人不服老,雖然年紀一大把了,還敢像少女那樣打理自己,生活熱情一點都不減。經歷幾十年人世滄桑,很多同學已是獨居,有大把時間,可難免孤獨寂寞。有了微信,再不怕日子冷清。清晨起身,就能隨手微信一下,向大家發個問好的小表情,甚至和移居國外的同學發起個小群聊,好像同學還守在一起。也有幾位同學經歷坎坷,較喜歡扮演「憤青」,隔三岔五地發帖抨擊社會陰暗。有的同學喜歡主旋律,就善意地規勸大家多看光明面。雖然經歷、立場、觀點各不相同,最後還是都回到了同學情。無論是將軍,還是工人,在圈子裡的話語權是平等的,誰都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

更簡單的圈子,是閨蜜群。本來就三五人,還都挺忙。都是丟下一句話就走,然後幾天不在群裡露面。當然了,不管跑得多遠,最後總會回到群裡來。只要手機在手,就沒有離開「組織」。

坐在家中,幾個群逛下來,就逛遍了幾個交際平台,還真有點累。反思一下,總算明白,微信交際與現實交際,永遠不是一回事。很多在微信圈上聊得挺歡的人,現實中永遠不會碰面。他們可能分別在地球上兩個地方,也可能是一個城市中不同的人。靠回憶為營養的交際,最終會把回憶變成雞肋。有位極少在圈中發言的同學說,她不喜歡在手機上回憶,更喜歡在現實中更新生活。

我想,朋友圈文化中,只有身在群中,心在圈外,保持觀察者的心態,才能不被群體文化左右吧!

相關新聞
昨夜星辰昨夜風 冷宏油畫展中的浪漫與亮麗 (圖)
藝評:淺談純藝術之「藝術是什麼」(上)
百家廊:大院的朋友圈 (圖)
琴台客聚:梁羽生的處女作 (圖)
思旋天地:專業人士撐政改
發式生活:主持與DJ的分別
見多識廣:外灘少塊紀念牌
翠袖乾坤:斯諾登在美麗華
跳出框框:遊歐禁忌
歷史與空間:簡說農諺
畫中有話:移聯電 (圖)
豆棚閒話:鱖魚三尺鱠如雪
詩意偶拾:城市記憶
遊蹤:文君故里尋芳蹤 (圖)
亦有可聞:東張西望武康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虜瞍脤�𢛶𥁒���蕭嚙賡��蕭���蕭嚙� 
2020���虜嚙賣��蕭 
2019嚙賢�賂蕭閫�嚙賣��蕭 
嚙賢掘嚙踝蕭嚙賢○���鼧嚙賢�嘅蕭皛Z�券鱓嚙� 
��憓扳袇嚙踝蕭嚙踝蕭薴噪嚙賣貍摨埈�剜�嚙� 
��鞟�页蕭��舘�𡏭�𤤿�匧鯏銋页蕭嚙踝蕭�艾遬嚙踢左𣈯烵嚙踝蕭 
�兝蝞𧶏蕭嚙�70嚙踢�寞��蕭 
嚙賡�䕘蕭���蕭藆�𡄯蕭嚙踝蕭2019 
嚙賡做嚙踝蕭閫�嚙賢�𩤃蕭嚙踝蕭�坾�踎嚙賜��蕭臐�㾓╞恬蕭嚙� 
嚙賣�嚙踢�㜃��頣蕭30嚙踢�寞��蕭 
嚙踝蕭藆襥嚙賡�嗪蝙嚙踝蕭 
��誯�㕑�𨥈蕭��嚙踢�𧶏蕭皛剁蕭蝵賂蕭藃3藀�殷蕭��� 
��条��毺�𤩺聢嚙踝蕭藂�㛖�嚙踝蕭嚙賢爀�𡢅蕭�蓡 
嚙踝蕭�對蕭��吔蕭�𩣪��蕭��� 
��鞱僚��𨥈蕭嚙質滌嚙質�歹蕭���烵�噐蝖页蕭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