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第一次去上海是一九八二年夏。那時是個窮學生,大上海給我這個「北方佬」留下好多難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行在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繁華的南京路上,第一次弄清什麼是弄堂和刷馬桶,第一次品嚐醬雞脖子和鳳爪......但印象最深的要數外灘的「萬國建築博物館」西式建築群。
今夏,故地重遊,外灘豈能錯過。暮色漸濃,華燈初上,江岸上情侶偎依,遊人手機的閃光燈瀉出刺眼銀光,船隻在迷濛的黃浦江上往來穿梭,陸家嘴東方明珠塔、國際會議中心等地標建築撲朔迷離,勾勒出大上海不夜天優美畫卷。
流連外灘,不知不覺走過陳毅廣場,走過上海人民英雄紀念碑,走過紅光映襯下的百年外白渡鐵橋。橋盡頭的路口,煙氣騰騰,幾個小販大聲叫賣羊肉串,混雜着孜然味的香氣隨風飄來,饞蟲在胃腸裡蠢蠢欲動。橋頭著名的小洋樓是俄羅斯駐滬總領館,領館外的櫥窗裡展示着紀念偉大衛國戰爭的珍貴歷史圖片,讓思緒暫回到炮火連天的蘇德戰場,《喀秋莎》的歌聲響起。
原路返回,再經過陳毅廣場,突然發現陳毅雕像被篷布遮蓋了起來,驀地想起,這裡幾個月前不是發生過三十六人因踩踏而死的悲劇嗎?人怎麼這麼善於遺忘啊!
前幾次來外灘 ,只是遠遠眺望那些歐式建築的雄偉身影,從未走近過。難得清閒,不知不覺走近它們,仔細端詳起來。這些昔日外國租界區的大牌外資銀行一字排開,綿延一公里半,構成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歷史符號。
中山東一路十七號的建築,原為字林西報大樓(英文《字林西報》(1850-1951)),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它由德和洋行設計,茂生洋行承建,鋼混結構,一九二四年落成。建築的立面別具一格,一層中間飾多立克式石柱,立面中部很簡潔,簷下由男性大力神石雕像托舉,上部飾多立克式雙柱柱廊,樓頂一對巴洛克式塔亭最有名,與不遠處的原海關大樓上的尖頂鐘樓交相輝映。
中山東一路十五號的建築原為華俄道勝銀行,是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一九零一至一九零五年建造,是上海最早用釉面磚貼面、電梯和衛生間設備的樓宇,歐洲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在一棟棟老建築前流連,高聳的羅馬柱,石雕巨人像和門前石獅,無不透出昨日十里洋場的繁華景象。
此次遊外灘,總覺少了點什麼。幾個月前那場踩踏悲劇像個幽靈,揮之不去。不禁想起香港一段往事。一九七一年強颱風露絲襲港,佛山號客輪在大嶼山附近海面沉沒,八十八人罹難,政府在岸邊豎立紀念碑悼念。時至今日,每當盂蘭勝會,附近的長洲居民都會紮紙紮為佛山輪超度亡靈。台北車站也有個紀念碑,緬懷在城市水患中死去的市民。這樣的例子在各國和地區很多。
人生苦短,禍福無常。倘在陳毅雕像的某處,鑲嵌一塊小小的紀念牌,追思三十六個逝去的生命,銘記這次重大公共事件的教訓,是不是更能體現政府的慈悲和豁達,增加大上海的人性光輝和美麗?我想,倘勤政愛民的老市長陳毅看到小小的紀念牌,也會很高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