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邛崍北門城樓。作者提供
實習記者 張允玲
距離成都50公里,坐落在青山綠水中,有一座詩一樣的小城,現名叫邛崍,但我更喜她那個有些神秘色彩的別名--文君故里。因着這位女子,我專程踏訪了這座溫潤的小城。
人間四月芳菲盡,古城春色始自開,迎着初升的朝陽、和煦的春風,我踏上了文君故里的探訪之旅。從邛崍北面進去,會看到威嚴的北門城樓,城樓外牆由紅砂石砌築,頂部是青磚,戍樓全木結構,四面裝雕花扇門,土漆鋪面,精緻古雅。重簷歇山式屋蓋鋪小青瓦,彩色泥塑花脊和爪角。城牆卷拱門上石門額題書「邛州」,戍樓木匾題書「跨鶴樓」,思發懷古。
立於古意盎然的城樓之下,會有一種穿越到兩千年前的感覺,我輕輕踏入城門,像是怕擾了文君的清夢。腳下是青石小路,街道兩旁是錯落有致的明清古院落,窗邊有一簇簇開得絢爛的三角梅,不時會遇到挑着扁擔的小販或三三兩兩的遊客,空氣中伴有淡淡的酒香,小城的性格和那位名叫文君的女子一樣,恬靜而舒適,讓人沉醉。
沿着大北街步行大約一刻鐘,便到了文君井,井壁為黑粘土、雜有陶片,形制為不規則矮罐形,雖已逾2000多年,尚清泉如注,水質清澈透涼,回味甘甜。這就是文君曾取水煮酒之處。井北面有座壚亭,是文君夫婦當年賣酒烹茶的亭子,在井旁的曲徑迴廊處,還有一座琴台,相傳為當年司馬相如撫琴彈奏《鳳求凰》之地。
「臨邛自古稱繁庶,尤以釀酒勝其名。」在大北街兩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眾多酒肆,也許這就是空氣中有着酒香的緣由。「文君當壚,相如滌器」,多年以前,文君便過着這樣恬淡的生活:煮酒、品茶、伴着月光與夫君共同把酒話桑麻。
在文君故里的西南方,沿着翠竹擁映的道路,大約20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另一片天地--平落古鎮,與邛州的恬靜不同,這個小鎮極是鮮活,白沫江穿流而過,兩岸的千年古榕,遠遠望去如雲蓋地,吊腳樓沿江而建。街邊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各式小吃,王家的豆花做得水嫩異常,陳家的缽缽雞香辣過癮,奶湯麵更是絕不可錯過的美味,奶湯麵因湯如奶汁而得名,色白而濃卻不膩。街邊有很多賣麵的小店,信步走進一家,有雞絲、三鮮等口味,點了雞絲味,煮麵的間隙與店主徐師傅攀談起來,徐師傅很大方地告訴了我煮奶湯的秘訣,在頭天晚上將豬骨、雞骨放進鍋裡,用微火熬煮,一直熬到清晨,湯由清變白成了奶狀。此時,一掀鍋蓋,那縷縷的香氣就會撲鼻而來。用這種奶湯煮麵,出鍋時再加上雞絲、酸菜肉絲等臊子即可。說話間麵就出鍋了,迫不及待嚐了一口,麵入口柔滑,湯香而不膩,配上店家自製的酸脆辣椒,真是至美的味蕾體驗。
吃飽喝足了,時間已至正午,到江邊榕樹下找了個藤椅,點杯村民自己採摘手工炒製的綠茶,就着氤氳的茶香和清涼的水汽,倦在藤椅裡小憩。溪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嘩嘩的麻將聲夾雜着兩條和五筒的聲音傳入耳簾,坊間流傳飛機從四川的天空飛過都能聽到麻將聲,我知這是誇張,但在四川麻將當真是國粹,這個小鎮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聽茶坊老闆講,夏日來這邊避暑的人非常多,特別是周末,周邊的人或邀三五好友來此搓麻聊天,或攜一家老小來此嬉戲遊樂......這麼歡快的生活氣息,我的情緒也跟着蕩漾起來。
無奈愜意的時光總是短暫,不覺已是黃昏,依偎在晚霞裡的小鎮更覺古樸悠然。我卻要趁着夕陽的餘暉回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再多的留戀,亦只剩一句平樂且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