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作為英語老師,接到不少同事訴說教授文法的難處。當中尤以造被動句時的動詞變化為甚。例如解釋將A dog attacked her 變成被動時要改成She was attacked by a dog。又或為何A bear is chasing her 變成被動時需要變成She is being chased by a bear 等。具體地說,從 attacked變成was attacked及從is chasing 改成 is being chased有甚麼規則可循呢?
試看看下表;左邊表示時態,中間是主動句的句型及例子,而右邊則是被動句的句型及例子。假若單以中文翻譯成英文來造英文句子的話,驟眼看,似乎很難理解從中間的句型變成右邊的句型時有甚麼黃金定律。
時態 主動句 被動句
現在 現在式 s/am/are + 過去分詞
例如:visit 例如:is visited
現在進行 現在進行式 is/am/are + being +過去分詞
例如: is playing 例如: is being played
過去 過去式 was/were +過去分詞
例如: studied 例如: was studied
過去進行 過去進行式 was/were + being +過去分詞
例如: was listening 例如: was being listened
現在完成 現在完成式 has/have + been +過去分詞
例如: has completed 例如: has been completed
現在完 現在完成進行式 Has/have + been + being +過去分詞
成進行 例如:has been watching 例如: has been being watched
過去完成 過去完成式 had + been +過去分詞
例如: had finished 例如: had been finished
將來 將來式 will/shall + be +過去分詞
例如: will talk 例如: will be talked
英文無疑有異於中文,中文是獨立語而英文是屈折語(inflectional language)。甚麼是屈折語?在中文裏,「是」這個詞在任何情況下均是「是」:例如,我「是」貓,他「是」狗。但換成英文,一句是I am a cat,而一句則是 he is a dog。 前者的「是」是「am」,而後者的「是」是「is」。實際上,在英語中,「是」可以是is、am、are、was、were、be、being、been。在某些特殊情況下,become也可理解為be,所以有八至九個「是」在英語中使用。這個be正正就是「黃金定律」。將上表中間的句型加上be就變成上表右邊的句型。
加be外要依動詞調整
但是否單單加上be就成為被動式的句型呢?不是。還要根據被動式句型前面的限定動詞(finite verb)作一些調整。例如(1)be加在is/am/are/was/were後面改成being;而(2)be加在has/have/had後面改成been。
總括來說,作為屈折語的英語,具詞形變化。這類變化主要表現在動詞和名詞上面。動詞的屈折變化是conjugation 而名詞的屈折變化是 declension。不認識中英語文的不同,使用英語時就會變成生硬,不懂原委。雖然英語在應用上是國際語,但它的運用及文法畢竟是歐洲日耳曼語言(Germanic language),與德語、荷蘭語或北歐各語言是親戚關係。明白這點後,在運用英語上會更加得心應手。■朱偉基 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講師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