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重視「黑白分明」,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以免出現「不白之冤」,叫人「含冤莫白」。做人亦應如「雲中白鶴」般志行高潔,不要「空口白話」(只說不做),亦不要「以白詆青」(自以為是)。可見白色在中國文化中穩守剛正不阿之意。
相反地,英語形容詞lily-white除指如百合花白皙,在美國及澳洲英語用法多帶貶意,例如You accused me of cheating in the exam while everyone knew your assignment was plagiarized! You're not so lily-white yourself!(你滿口仁義道德,指責我在考試作弊,但所有人都知道你的功課全是抄襲得來的!)「A lily-white neighbourhood」亦指只有白人居住,甚至刻意排斥黑人為鄰的社區,鄰里氣氛被認為傳統保守、了無生氣。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美國甚至出現由白人領導的共和黨(the Republican Party)帶領的反民權政治運動The Lily-White Movement,去抗議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s)在政經各方面日漸強大的影響力。
真相是否需大白 男士投降舉白旗
若似lily-white般過分「白」帶有假惺惺之意,那「真相」是否仍需「大白」?女孩子染了一頭金髮去取悅走在時尚尖端的男朋友,但結果充斥「MK味」,男友應如實告知,抑或說個(little)white lie(善意謊話),大讚一番, pretending that black is white(說反話以保護自己)?面對這類人生交差點,不少男士都猜不透女孩心思,說謊被發現時,小則被記「缺點」,大則可能鬧分手,白白犧牲了兩口子的white future(來自美國19世紀思想及文學家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其一名言 「The gray past, the white future」,象徵荒涼的灰色過去正遠離,代表希望的白色未來將至)。但若男友說真話又怕傷害女友弱小心靈,be like white on rice(如米飯被純白覆蓋無遺)般如影隨形的關係定必泡湯!想到這,不難想像一眾男士紛紛wave/raise/hoist/show a white flag(揮動/舉起白旗)表示投降。
其實試問有誰在代人處事上真的可以做到whiter than white(完全誠實﹑無可非議),但卻別嘗試whitewash(刻意掩飾、粉飾太平)彌天大罪甚至非法行為! Whitewash可作動詞和名詞,除了指用石灰水粉刷牆壁,亦可用於運動比賽表示以大比數、甚至令對手毫無得分的情況下擊敗對手,此用法源於棒球運動,處下風隊伍的記分牌長期空空如也,白得可憐。較早前舉行的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亦被指「whitewashed」,因在男女主角候選名單中全是白人(Caucasians), 這情況在過在30年間只出現了5次。有不少時裝雜誌亦被指在選用非裔美國女演員作封面時,whitewash(漂白)其皮膚以吸引白人讀者。
漫遊「白色」國度遊程尚未結束,下期再續!■鍾可盈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英文學系高級講師
逢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