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眼下有套電影叫《踏破鐵鞋尋覓愛》(The Search),講一九九九年俄羅斯入侵車臣,一個車臣小男孩如何在戰火中找回家人,也帶出一個俄國小兵、一位法籍人道工作者與那男孩命運交錯的故事。
《踏破》是因一位在「無國界醫生」工作的朋友在面書上推介而去看的,原來導演是法國的米高.哈扎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他曾憑黑白默片《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奪得二零一二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故事講荷里活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有聲電影冒起而默片式微之際,兩個演員的愛情故事。電影橫掃各影展,流麗創新,叫好叫座。至於《踏破》,卻有很多西方影評人認為其誠意十足,但流於老套而感傷(sentimental),沒了《星光夢裡人》的創意,令人失望。我於是重看朋友的面書文章,節錄給大家分享:
「於我而言,尤其難得的是電影以俄軍對車臣的第二次戰爭為背景。因為俄羅斯把它定性為『反恐行動』而非『武裝衝突』;關起門打仔,外面了解不多,遠在香港更是資料零碎。謹此為電影提供點背景:是次戰爭若定性為武裝衝突,國際人道法就會適用,即戰爭手段受規管,平民不應被牽涉在內而須受保護,人道組織可以提供援助等等。如何正其名,對戰區人民是生死攸關的事。......由於俄羅斯把戰爭定性為反恐行動,所以影片中各式國際組織,都只是在車臣鄰國Ingushetia為難民提供援助。......俄國嚴控資訊,縱使身在離車臣不遠地區的俄人,也對那戰爭所知甚少。......車臣人驍勇善戰,幾百年來抗爭不絕。俄軍精銳部隊害怕損兵折將,是出了名的把訓練不足的低層士兵送到車臣當馬前卒......影片裡展現的強勢、弱勢,不以國籍來分。......一九九九年的這場戰爭是我參加人道工作的早期回憶之一,電影裡許多外景跟我當時看到的照片一樣,很震動我的神經。」
原來大家關注的重點根本就不一樣,所以觀感落差這樣大。以戲論戲,《踏破》是扎實但未算精彩;但要喚起人們對戰爭、政治和人道工作的關注,則已交出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