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是在描摹、敘述和感受真實的世界。 網上圖片
蒲繼剛
這一學期,兒子的語文課本中有原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裡的《童年》和《在人間》的文章節選。兒子13歲,上初一。
13歲,那正好是高爾基邁向社會,走進《在人間》的年齡。兒子讀了高爾基的這幾篇文章後,覺得很不錯,便要我給他買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我便郵購了這一套書。
我的童年和少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是幾乎沒有書讀的年代。但父親在一次出差的時候,不知道怎樣買到了高爾基的一套《人生三部曲》連環畫書。那時,當我從父親手裡接過這幾本連環畫書時,高興壞了,馬上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那幾本書太精彩了,我翻來覆去地讀了無數遍。當時,我是第一次讀外國的連環畫書,它的異國風情與人生道理讓我驚異不已。我似懂非懂,囫圇吞棗般地讀着,卻產生了許多聯想和思考。後來,當有書讀的時候,我找來了高爾基的其他一些書籍,《母親》、《高爾基中短篇小說合集》、《高爾基散文集》等,但最喜歡的還是他的《人生三部曲》。
現在,看到這幾本新書,就像又回到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我和兒子便一同看了起來。
對人性深刻地描摹,對社會黑暗無情地揭露,對美好與幸福的嚮往,是我對高爾基《人生三部曲》最深的印象。他把人性的自私、醜惡、顢頇、狂妄,都暴露無遺,把人生撕成了碎片,滴着血,流着瓷A一點一點地讓你仔細觀看。有時,我甚至不忍心讓兒子看這些。當兒子讀到高爾基描寫主人公阿廖沙的外祖父所說的「人和人是最兇惡的仇敵」時,他非常不理解,問我:「人和人的關係真是那樣的嗎?這個世界都是那樣的嗎?」
我該怎麼回答他?我有些猶豫。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還是讓他繼續在朦朧中去看這個世界,或者辯證地、引導性地讓他去看這個世界?
我想了想,說:「高爾基生活的那個時代也許就是這樣的吧。」兒子又問:「那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是也不好?」這有點把我問住了,我又想了想,說:「也不全是。人性中有好的成分,也有壞的成分。就像別人說的那樣,人性中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好的社會會讓天使的那一半發揚光大,讓魔鬼的那一半被壓抑住,甚至被消滅,而壞的社會......」這涉及到政治,我不想多說,怕他小小的年紀理解不了,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兒子對我的吞吞吐吐有些不滿。不過,他依然沉浸在高爾基《人生三部曲》的精彩中。
而高爾基,苦難的童年還沒有結束,13歲,他就走入了社會,走進了人間。他咀嚼着人生的苦難,嘗盡了世間百味,看到了人性中最醜陋的本質,卻又還懷着深深的希望。這希望,給了他能從黑暗中走向明天的力量,給了他生活的閱歷,並渴望大量的閱讀。正是懷着希望與大量閱讀的積累,才使高爾基開闊了視野,使他決心做一個堅強的人,哪怕是吃盡萬般的苦,也要向前走!
我尤其喜愛阿廖沙(高爾基的原型)與外祖母、外祖父走進森林,在森林中獲取食物、慰藉和精神財富的那一章節。那是人性中最真最美的袒露,那是大自然對執着追求、熱愛生活的人最美的獎賞。我也像作者那樣,常常陶醉在大自然的獎賞中。
等兒子囫圇吞棗看完這三本書後,我又給兒子講,爸爸喜愛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因為它是真實的,更是作者的生命在與社會搏鬥、與自我心靈搏鬥的真實寫照。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不像他後來的作品那樣,不是命題文學,不是聽命文學,更不是講階級性、鬥爭性的作品,它只是在描摹、敘述和感受真實的世界與人生,以及自己走過的真實的路。
兒子也像我童年和少年讀那一套《人生三部曲》連環畫書一樣,似懂非懂。我的一番話,也許有點深,他也是聽得似懂非懂。兒子終歸要告別少年,告別幼稚。比起高爾基,比起我的小時候,兒子這一代現在已經衣食無憂,已經不需要過早地走進人間,今天的世界已經為他們打開了比較寬闊的大門與路徑。但他們依然活得不單純,不快樂。他們有太多的功課,有太多的考試,有太多白熱化的分數競爭。社會只是在教育他們要做一顆合格的螺絲釘,而我卻希望他做一個普通的、有責任的,懂得幸福、快樂,也去追求幸福、快樂的合格公民。但我的一己之力,如何能對抗這個世界......
但我依然想讓兒子多讀點書,多知道點人生的道理,對這個世界有多一點的認識。
但人生是這樣的,你把這個世界看得再清楚,你得到的經驗與教訓再多,並能把這些經驗與教訓傳遞給兒子,也代替不了他的成長,他依然要遭受磨難、痛苦,走過無數曲折的路,摔許許多多的跟頭,才能成長。誰也代替不了他的成長,這就是人生。
就像高爾基,就像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