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上個月,伊斯蘭國武裝攻佔了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消息震驚世界,屹立兩千餘載的羅馬神殿、劇場和石柱隨時毀於一旦。帕爾米拉?這個名字怎麼這麼熟悉。我努力在記憶中搜尋它,想起來了,我曾在日本繪畫大師平山郁夫的畫展上邂逅過它。
那是二零零八年四月,也就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四個月,「平山郁夫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展出油畫多取材於絲綢之路沿途的名勝古蹟,有中國的古樓蘭和敦煌、印度泰姬陵、阿富汗沙漠、古羅馬遺址和日本古城奈良等。作品尺幅很大,有些長三四米、寬兩米多,布展大廳都顯得有些侷促。畫家的畫風明顯受西方印象派影響,有些朦朦朧朧的,也有日本浮世繪的裝飾效果。展品給人以穿梭時空的感覺,與絲綢之路的主題相當吻合。
帕爾米拉是敘利亞境內的一座古城,位於溝通東西方文明的要衝上,被稱為「開放在沙漠綠洲中的玫瑰」。在展品中,《行走在帕爾米拉遺址·夜晚》獨樹一幟。畫面基調是湖藍色,月光如水,繁星滿天,高聳的羅馬石柱和斷壁殘垣若隱若現,一隊駱駝步履堅定,向東前行。在這幅作品前,我佇立良久,不願離去。
平山郁夫的創作與佛教和絲綢之路密不可分。他第一次造訪絲路是一九六六年,共一百三十多次。他認為,絲綢之路是偉大的貿易通道,曾上演了眾多民族興亡的活劇,與它優雅的名字迥異的是,這更是一條充滿艱難險惡的道路。正因為畫家對絲路有着深刻的認知,他的作品磅礡中透出寧靜,寧靜中透出歷史的蒼涼。《行走在帕爾米拉遺址.夜晚》堪稱鴻篇巨製。
平山一九三零年生於廣島,十五歲時趕上廣島原子彈爆炸,曾深受白血病折磨。早在東京美術學校求學期間,他便思考什麼是日本文化?什麼是日本美術?他說過:「我作為畫家成名,緣起於描繪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的經歷。這部作品題為《佛教東來》。我亦從此踏上旅途,尋找佛教東漸之路,這條路就是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奠定日本文化基礎的中國文化,就是經朝鮮半島,傳到我們祖先那裡的。」因此,平山郁夫被稱為「日本畫壇的玄奘」。
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西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但中國還缺乏像平山郁夫和井上靖這樣的世界級大師,能將對生命的體驗和文明本源的思考,融匯到絲路為主題的創作中,為當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貢獻才智。
我曾遇到專以絲路作畫的中國畫家,他們或熱衷於出國展覽拿獎,或拘泥於某地作畫,甚至未出過國門。日本是島國,危機意識強,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平山不僅是畫家,更是著名社會活動家,個人捐出的絲路保護資金就折合數千萬元人民幣。
絲綢古蹟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如今,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已毀在塔利班的魔爪下。假如平山先生在世的話,他一定會振臂高呼:「朋友,救救帕爾米拉古城吧!」
日本是對絲綢之路研究最癡迷的國家之一。一百多年前,探險家大谷光瑞就在西域掠奪了許多中國珍貴文物。文革後,大作家井上靖的歷史小說《敦煌》和《樓蘭》在中國廣為人知。一九七九年,NHK和央視合拍的系列紀錄片《敦煌》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