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記得小狸曾在此寫過一篇內地亂起洋名的文章,實際上,內地亂改地名亦屬不遑多讓。如果你上網搜一下「改地名」即可發現,早在二零一零年,《中國文化報》已曾發問《改地名之風為何愈演愈烈》?
時至今日,此風仍愈演愈烈,以至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進一步強調說,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
小狸於此甚以為是。的確,所謂地名,它不僅僅是一個指向明確的客觀符號,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而具體到某一個地名來說,它當然更是一種排他性的、唯一的「鄉愁」!例如屈原故里秭歸,誰聽到或看到這個縣名而不會想起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呢?這裡不僅是屈原的誕生地,而且留有歷代大詩人如杜甫、蘇軾、陸游、范成大等經過這裡時謳歌屈原的詩作,這就是文化,這就是每一個秭歸人的「鄉愁」!況且這裡至今還是柑橘之鄉,誰經過這裡時,不會想起屈原那篇著名的詩歌《橘頌》呢?地名的歷史與文化含義是如此排他性的唯一,然而,據二零一四年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會議發表的數據顯示,一九八六年以來,內地約有六萬個鄉鎮名稱、四十多萬個建制村的「地名」被棄絕了。又據二零一三年民政部發布的資料顯示,一九八零年至二零零三年北京舊城改造中,歷史悠久的胡同地名已經消失了近百分之四十!那麼,這些「鄉愁」為什麼會棄絕與消失呢?在不久前的研討會上,專家們的看法大體有二:
一是借名牌效應開發旅遊。最有名的例子是一九九四年時,借中國首個森林公園之名,湖南省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從此大庸消失了。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亦屬此例,他們傍上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那部著名的小說,於二零零二年更名為香格里拉,從此中甸消失了。二是欲傍名牌,彰顯軟實力。「策劃」已久的貴州仁懷市改名茅台市、河南鹿邑縣改名老子縣、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等等,均屬此例。其中還包括神農後裔封王處、「扼四方之襟要」的古城陝州,也因為黃河水利樞紐工程而早已被改為三門峽市了。
其實,這兩種「改名」均屬借名揚名,改名牟利之舉。要發展地方經濟,此舉似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慎之又慎。大庸市改名張家界市後,知名度一路飆升,旅遊業至今紅紅火火。而「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的水墨徽州,雖為朱熹故里兼徽商發祥地,但於一九八七年改名為黃山市後,並無新起色或疊加效應,令人失望。
據知,目前中國尚有千年古縣八百多個、古鎮千多個和古村落十萬多個,百年以上的地名不計其數。地名當慎改,「鄉愁」不能丟,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記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