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建中(左)與趙無極(右)
老一輩 二十世紀法國華人畫家是昔日西渡歐洲探索藝術真理的俠客,無論是趙無極、朱德群,又或是吳冠中,都在中與西的對撞中詮釋出了自己的藝術語言。而陳建中,作為同樣是二十世紀赴法的華人藝術家,與其他海外華人畫家有着相同的市場運動軌跡,於上世紀90年代獲得台灣藏家關注,內地收藏市場開啟後才被內地藏家認知。他晚於趙無極二十年來到巴黎,在趙無極的舊時畫室中,探索出另一條表達路徑,不似趙無極在抽象的語言符號中求索,而是用寫實的技法塑造自己「華人畫家」的身份。
即日起至28日,《心象哲韻·陳建中五十年回顧展》在深圳美術館開展,展出作品以素描、水粉、水彩、油畫為主,在陳建中五十年來102幅作品的展示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二十世紀華人藝術家對於自我藝術風格的創建和深入的思索。■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法國著名評論家雅克.萊那特(Jacques Leendardt)曾評論陳建中為一個中介者,是置身於交界處的畫家,在他的思想、情感與藝術中,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繪畫與詩歌,互相碰撞,彼此交融。陳建中有着上個世紀留法畫家的典型人生軌跡,是一個嚴肅的畫家,有着在當代前衛藝術家中少見的沉穩性格。
二十世紀巴黎的探索
陳氏是上世紀50年代廣州美院的早期油畫畢業生,當時受到的是嚴格的蘇聯油畫體系的教育和訓練,強調素描和造型的寫實技巧。60年代初到香港執教,可看作是陳建中對當時內地過於主題化的繪畫模式的逃逸,「全面蘇化」的藝術氛圍裡,要求藝術形式屈服於內容,幾乎所有繪畫都以政治宣傳作主要內容。彼時陳建中希冀在香港可以找尋到那條最接近西方的道路,然而現實令他失望,「雖然60年代香港接受的是西式文化教育,抽象畫派大熱,但學到的只是皮毛」。
「整個社會都處於一種浮躁狀態中」是陳建中彼時最深的感受,於是才有了赴法的決定,「雖然香港大搞現代藝術,但我對現代藝術仍然懵懂,同時又認為以前掌握的那套寫實的東西是過時的,覺得應該到外國去了解現代藝術。」
1969年赴法,翌年陳建中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就讀,然而這裡的境況並不如陳建中想像般着迷,「當時發現西方還是有人在畫寫實的,寫實在西方並沒有過時」,陳建中坦言初到法的一年中,對於抽象畫的追索並未讓他愛上這種藝術形式,於是他極少去上課,做起掛名學生,把更多時間留在美術館、畫廊和展覽中。他說,後來雖然還是選擇了具象繪畫的創作線路,但在當時,西方大師的作品,在意識上仍舊給予了這個剛剛走出閉塞創作環境的中國畫家很大衝擊,「我的藝術觀、藝術思維是在巴黎形成,如果我不去法國,畫面意境可能是另一種。」雖然從門窗系列到風景系列,寫實基本功一直支撐在陳氏的畫中,並未因為追求形式而跑掉,但是,色塊的劃分以及形而上的表達方式反映出了西方觀念的影響,讓人看到陳氏並未沉浸在一味的造型追索中。
巴黎街景「門窗」
「寫實並非照相式的創作,是要把情感一筆一筆寫在畫裡的,要有一種情感的轉化做媒介」。70年代,在第一批「門窗」系列作品的畫面中,有巴黎街巷關閉的百葉窗、半掩的木板門和昏暗的走廊,畫家將這些描繪主題作特寫式的放大,隱去周遭與主題無關物體,用門窗後的昏暗色彩傳遞出自己的心境:孤獨和寂寞,以及未知的神秘。在半工半讀的日子裡,陳建中白天要為傢具廠裡的傢具繪製中國畫,夜裡創作,而初到巴黎人在他鄉的孤寂感正正在線條和色彩中折射出來。
門窗系列對於色彩的處理,陳氏幾乎採用平塗的方法,色域的分割技巧讓整幅畫作呈現出濃重的超現實意味。「在街上,在路邊,發現美的我就畫。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如果說「門窗」系列是陳建中確立自己成熟風格的起點,那麼給予這種風格肯定的第一人正是如今享譽國際的二十世紀華人畫家趙無極。陳建中回憶與趙無極的邂逅是在1972年,當時正在畫室裡專心創作,忽然,來了一位客人,陳建中一下愣住了:這不是大名鼎鼎的趙無極先生嗎?原來,趙無極是特意來看看自己早年曾經住過的舊畫室,無意中發現畫室的新主人也是一位華裔畫家,趙無極先生一邊看畫一邊和陳建中聊天。陳建中回憶說:「那天我們一直在聊天,直到晚上十一點多趙無極先生才走,他說我畫這樣的畫就對了。」臨走時,趙無極說:「有事不妨找我。」「因為他是大畫家,我不好意思去麻煩他。」所以陳建中一直沒有踏入趙無極的畫室,而1974年,趙無極再次來訪,並帶來了法國文化部藝術司一位負責發掘有潛質、未曾開過畫展的年輕畫家的藝術視察官。陳建中在眾多參選者中脫穎而出,贏得在巴黎達里阿爾畫廊舉辦人生中的首次個展的機會,他也由此成為首位獲得法國文化部「贊助在法國第一次個展」的亞洲畫家。次年,在法國文化部支持下,以城市局部為題材的《構圖》系列在巴黎舉辦第一次個展。
趙無極:抽象是我們那個時代的
陳建中回憶趙無極在他的畫室曾言:「抽象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現在這個時代抽象是尾聲了,而經典的寫實藝術是不受潮流影響的。」陳氏作為二十世紀留法的畫家,對於寫實造型的堅持是美學思索後的沉澱,他直言如果否定寫實,只說明對西方藝術並不了解,「因為西方仍有很多寫實畫畫得非常好的畫家,比如法國的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和英國的佛洛依德、西班牙畫家安東尼奧.洛佩斯.加西亞等。」陳建中說,不能單從作品的逼真程度來看待一個畫家,而要看重的是藝術家思想的傳遞和藝術的獨創性。
20世紀80年代後,陳建中轉入自然風景題材畫作,他說自己從1984年開始畫風景,構圖還是幾個顏色,「法國是肥沃的黑土,因此長出的樹、草不同於東方,都特別壯,顏色很美,我想表現一種寧靜,比早期更理性,更自然,是大自然的美。」陳建中的風景畫在外光的處理上,筆觸很像印象派,野性自然但同時很克制,仍舊是嚴肅的處理着對大自然的寫實反映。
評論中很多人說陳建中的畫作有東方情愫,此言可加諸在早期赴歐的很多藝術家身上以形容其東西結合的畫風。陳建中坦言自己並沒想過這問題。「所謂東方情調可能是我東方的審美觀,但這並不是我思辨後的結果,我是自然畫出這種畫。」陳建中說畫畫要發乎於心,不必一味追求所謂意境的塑造,或是符號的創造。「一棵樹,要從根生長,歐美產生的藝術流派,是以他們的生活為基礎的。中國藝術家的創作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屬於自己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