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艾蒂安·莫里斯·法爾孔奈《愛神丘比特》素瓷,1758年,77.5 x 36.5 x 70厘米
十八世紀以後,瓷器的工藝製造便開始追求完美,這種現象幾乎在東西方世界同步產生。前身為凡森窯廠的塞夫爾國家陶瓷製造局,最初獲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及其廷臣,尤其是他情婦龐巴度夫人的贊助,之後逐漸成為陶瓷藝術的時尚先鋒,直至後來成為凡爾賽宮和羅浮宮等地的奢侈品牌,是法國達官貴族的「皇家窯場」。今年的「法國五月」系列活動,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中,用「帝王的瓷器:法國塞夫爾國家陶瓷製造局特展」呈獻逾一百二十件塞夫爾製造局的藝術創作,從十八世紀的花瓶到當代餐具,從精小飾件到大型瓶藝作品,觀眾可從中一窺「塞夫爾款」工藝的精妙全貌。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一百二十多件的展品皆由當時幾位首屈一指的大師所製,作品遴選方面不僅可以表現出製造局源起至今在風格、式樣與色彩上的演變,也強調出了局方最傳統的裝飾工藝。策展方面,此展覽則由塞夫爾國家陶瓷美術館策展人Sonia Banting、杜夢堂藝廊創始人皮耶.杜夢堂(Pierre Dumonteil)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Florian Knothe)聯合擔綱策展。展出共由九個主題支撐,包括藍、白、金、優雅線條以及極致裝飾。
塞夫爾製造局
開展之前,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柏雅諾便指出,塞夫爾陶瓷工藝可謂既傳統又當代,這次展覽展出作品悉數甄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可代表法國瓷器製造工藝歷史演變。「從個別展品中,可以感受到中國元素對於塞夫爾藝術家們的影響,法國設計大師們融合中國瓷器的特點,為法國的歷代君王提供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塞夫爾製造局的起源可追溯至1740年萬塞訥鎮塔樓中的瓷器工坊,當時歐洲各地的瓷廠都爭相尋找中國瓷器工藝的秘密,但在發現瓷器原料之一的高嶺土後,卻只能拙劣模仿,通過燒煉磨碎混和的黏土與白玻璃以製成所謂的「軟瓷」。工坊很快就掌握胚瓷的原白,甚至在1752年即可去除小型瓷塑表面的釉料,來凸顯精巧的打磨工藝,瓷胚也由此誕生。塞夫爾繼續潛心創造軟瓷與瓷胚,1768年在法國利摩日附近的Saint-Yrieix-la-Perche發現高嶺土後,更掌握了硬瓷的工藝。從此,這原白在藝術家的塑造下,加上藍與金的相互映襯。
塞夫爾藍
在「白之矜貴非凡」展區中有以造型凸顯工藝技巧的愛神丘比特,也有以人臉為造型的咖啡壺。根據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的介紹,其中酷斯.弗朗.約瑟力治製作的瓷器《中國帝王》,是以乾隆為原型雕成,有趣的是,該雕塑中的乾隆造型卻不像一個中國人,而是深具西方人的形象特色。
「藍色在18世紀的歐洲廣受追捧。它曾被視為充滿異國情調的東方色彩,是稀有寶物,同時也是科學引導下啟蒙運動的象徵性色彩,在牛頓三稜鏡中又被賦予更豐富的可能性。」羅諾德講解時指出,塞夫爾的色盤擁有變化無窮的藍色韻律,其中1778年被定義的「塞夫爾藍」,即是用大火將一層薄釉燒至136度時,藍色退卻為瑪瑙藍,不規則的上釉則能燒出雲幻藍色,而當瓷器上三層釉時,就能看到製造局的標誌性「藍」。
面對一件於1808年製作的盤子《Plate with Egyptian Decoration》時,塞夫爾國家陶瓷製造局執行總裁羅曼.莎爾法蒂解釋說盤子邊緣的金色飾邊是象徵性的藝術表達,類似於某種圖騰,而盤中作畫卻是描繪歐洲當代城市的景象,傳統與當代在這一件工藝品中交匯,更體現出了製瓷工藝中傳統與當代語言的交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