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正定南門城牆。高溫鈞 攝
魯迅故居的書桌上,擺放着一幅觀音像,魯迅先生讚譽其為「東方美神」。與一般觀音正襟危坐、莊嚴雍容的形象不同的是,這尊觀音蹺着二郎腿,怡然自得,宛若人間一位美麗嫻雅的女子。而這個藝術珍品的原型就來自正定隆興寺摩尼殿中的五彩懸塑觀音像。
隆興寺,始建於隋朝,宋太祖趙匡胤時期敕令擴建,屬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寺院。該寺位於古城正定中心區域,是1961年公佈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香港文匯報記者任一龍 、張帆、 孔榮娣
佔地82,500平方米的隆興寺,現存大小殿宇十餘座,主要建築保留了宋代建築的風格,自南向北沿中軸線呈縱深佈置。寺內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建築孤例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春花美 古寺幽 看六大全國之最
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罕見珍例」的建築孤例摩尼殿,是隆興寺的「第一最」。 殿宇建於磚砌台基之上,平面呈十字形,四方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報廈,殿身中央為重簷歇山頂,水平柱子兩頭高中間低,垂直柱子上端漸向內收。此類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在唐宋以前很常見,但是明清之後漸漸失傳,此殿是目前我國古建築中僅存的孤例。
看看擺在寺院中間的隋《龍藏寺碑》,摸摸那個宋朝建造的木製轉輪藏,隆興寺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痕跡瞬間迸發。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裡面供奉的千手千眼銅鑄立式觀音像,是奉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是世界上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者。其身上的42臂,按照佛教說法,佛的每隻手眼都各有25種法力,40隻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觀音。也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正定百姓都自然地將隆興寺稱為「大佛寺」。
歷史久 建築盛 覽古城九大國寶
若要追蹤正定歷史,得從公元前221年始設縣治算起。公元198年,漢高祖劉邦改名真定府,意為「天下太平」。自晉代至清末的1400多年間,「真定」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清雍正年間為避皇帝諱始稱「正定」,沿用至今,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重鎮之一,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至今正定南城門仍嵌有「三關雄鎮」的匾額。正定在10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也獨具特色,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建築博物館」。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各個歷史其實的文物和建築,在正定城內均能找到實物。
在周長12公里的正定古城牆內,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密集分佈,除去隆興寺和明城牆之外,開元寺、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華塔、天寧寺凌霄塔、正定府文廟、正定文廟大成殿、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都各有特色。
天寧寺凌霄塔是一座木質結構為主的樓閣式塔,高十八丈,威武雄壯,粗獷奔放,好似古城的守護神,其穩定塔身的塔心柱式結構在早期木塔中屢見不鮮,而國內現存實物則僅此一例。
廣惠寺華塔則憑借造型獨特取勝,主塔雕塑華美,聳立正中,四隅小塔環繞,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猶如雍榮華貴的貴婦人,是我國現存花塔類型中之佼佼者。臨濟寺澄靈塔造型簡潔,頗具輕靈之氣,宛如婷婷玉立的少女。它是佛教臨濟宗的創始人-唐代高僧義玄禪師的舍利塔;故而被視為臨濟宗的發源地,吸引着海內外佛教信徒。
開元寺是研究唐代佛教寺院佈局的典型實例,寺內須彌塔樸實無華,頗具唐風,恰似老成持重的長者;寺內鐘樓為我國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另外,內地現存最早的五代時期的文廟大成殿,綿延12公里的古城牆,「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以兵部尚書梁夢龍和清代大學士梁清標為代表的梁氏家庭之宗祠,梁清標的「蕉林書屋」,民國時期國務院代總理王世珍舊居及王氏雙節祠等,都以不同形式記錄着古城的滄桑。
斑駁的城牆、樸素的建築、各具特色的古塔,徜徉於古城之中,從每個細節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濃烈氣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是傳統藝術的寶庫,更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