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BALTHUS, Jeune fille à la mandoline, c. 2000-01, oil on canvas, 74 13/16 × 98 7/16 inches (190 × 250 cm)
繼紐約及巴黎高古軒先後舉行的「Balthus: The Last Studies」展覽(2013至2014年)及「Balthus」展覽(2015年1月至2月)後,香港高古軒欣然宣佈舉行巴爾蒂斯展覽,呈獻這位藝術大師不同時期的油畫、畫作及攝影作品。展覽由高古軒畫廊與巴爾蒂斯遺產管理委員會攜手策劃,是香港20年來首個巴爾蒂斯展覽。
巴爾蒂斯並無跟隨超現實主義等前衛藝術運動,反而借用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及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等藝術先驅的技巧,呈現青春期的身心掙扎。巴爾蒂斯於1934年舉行首個畫廊展覽,讓觀賞者以偷窺者的角度窺探被不安夢境纏繞的少女,震驚整個巴黎。其後70年,他創作了多幅室內肖像畫、街景作品及風景畫,練就自學成派的古典藝術風格,並以此探索耐人尋味的藝術主題。
巴爾蒂斯早年創作的水墨習作描繪巴黎的街景與路人,展現他所指的「永恆現實主義」演變。從多幅油畫中皆可見其一貫的戲劇性光影技巧及暗沉色調,是次展出的描繪年輕翻譯家皮埃爾.萊利斯(Pierre Leyris)在飯後點煙的《皮埃爾.萊利斯肖像》(Portrait of Pierre Leyris),以及他在巴黎Galerie Pierre首場展覽中展出的《穿亞馬遜服裝的少女》(Young Girl in Amazonian Costume)。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2013至2014年舉行巴爾蒂斯回顧展「巴爾蒂斯:貓與少女」(Balthus: Cats and Girls),展出藝術家27歲時的自畫像《貓王》(The King of Cats)(1935年),畫中的巴爾蒂斯身穿外套,打着領帶,一隻貓靠在他腳邊,椅子旁的石碑寫着「H.M.的肖像 貓王親自所繪」,充滿幽默感。他於1947年為巨型油畫作品《紙牌遊戲》(The Card Game)所繪的木板板油畫習作,描繪兩個打扮入時的少女,幾何形的線條卻透現文藝復興時期的氣息。
巴爾蒂斯於1970年在距離羅馬一小時車程的維泰博近郊買下一座中世紀城堡。其後數年,他持續創作繪畫及水彩畫,描繪附近峭崖上的瞭望塔遺跡,懸崖下是長滿樹木的峽谷,畫作的顏色則隨着季節而變化。在逝世前十年,巴爾蒂斯因為健康欠佳而無法作畫,遂開始使用寶麗萊相機,由於他一直很抗拒當時的創新技術,如此轉變實在令人始料未及。他開始大量拍攝即時成像照片,作為畫作的草圖,這一過程在以往常常會耗費數年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