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廿四味:梁家傑激進路線引爆公民黨分裂


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公民黨創黨成員湯家驊正式宣布退黨並且辭去立法會議員職位。對於湯的退黨,外界其實不感意外,但卻想不到他連立法會議席也一併辭退。雖然外界對此有不少解讀,也有不少陰謀論的猜測,不過筆者相信湯的「裸退」主要是不想「虧欠」公民黨什麼。當年參選他是掛上公民黨的招牌,現在既然不相伴,唯有不相欠,乾脆連議席都不要,離開得一乾二淨。湯家驊退黨退得決絕,反映的是對公民黨的絕望。

固然,湯與梁家傑等領導層理念愈行愈遠是不爭的事實,但他始終有份創立公民黨,為黨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梁家傑等人對他的退黨一句挽留都沒有,余若薇在記者會上最關心的,不是湯退黨的原因所反映的公民黨問題,而是其新界東的議席由誰人補上。她急急對外公布公民黨將會派年輕一代補選,正是告訴其他反對派政黨,不要覬覦這個議席,公民黨絕對不會讓出來。相信湯家驊的徒弟、公民黨新界東地區支部主席楊岳橋將會補上。始終,如果等下年才參選,屆時強敵環伺,突圍不易,不如現在搶先參選,更有利保住這個議席。余若薇的盤算無可厚非,但其對於湯退黨的冷淡和冷漠,對議席的重視和創黨元老的無情,肯定令不少黨員心寒。這說明湯早已成為公民黨領導層的眼中釘,其代表的溫和路線更與領導層南轅北轍。現在湯主動退黨,正中其下懷,自然對他「好行夾唔送」。

湯家驊在退黨信中指出,當初組黨是希望吸納政治較為中立的香港人,成為民主的支持者。他曾期望公民黨以執政黨的思維議政,最終成為真正的執政黨,以及能成為與中央建立關係較為正面的首個民主黨派,奈何這番高瞻豪情如今不再。看來,湯還是顧念舊情,沒有把話說盡。但指公民黨背離創黨的理念,卻是一矢中的。公民黨的創黨理念是什麼?就是在反對派內走一條中間路線,吸納廣大的中間市民,既屬反對派的一員,但也要「成為與中央建立關係較為正面的首個民主黨派」。毋庸諱言,公民黨這個定位是相當高明,如果能夠貫徹始終,將可搶佔香港政治光譜最大的「藍海」。但公民黨很快就偏離了這條路線,當中關鍵是兩個人:余若薇和梁家傑。

近日梁家傑更表示公民黨將來要走所謂「本土」路線。眾所周知,所謂「本土」實為變相「港獨」,梁家傑的表態等如推公民黨走上一條不歸路。這樣,湯家驊才正式對公民黨死心,最終決定退黨。值得指出的是,湯家驊的退黨絕非個別事件,去年港大學者陳祖為已經率先退黨,原因是梁家傑的激進路線已經令大批溫和理性的黨員不滿,他們不少都是專業人士,雖然理念親近反對派,但也不主張激進對抗,為反而反。否則,他們乾脆加入社民連、「人民力量」,何必加入公民黨?梁家傑等領導層近年種種行徑,已經令他們心灰意冷,所以當湯家驊這個「目標人物」正式退黨之後,相信他們都會另謀出路,走回溫和理性之道。可以預期,公民黨未來將爆發新一輪分裂,中間溫和力量出走,重新整合,而公民黨留下的,只會是一班激進投機分子,距離公民黨泡沫化相信不遠了。

可笑的是,梁家傑等人現在還看不到危機,仍在為逼走湯家驊沾沾自喜,仍在為保住新界東的一席機關算盡,卻看不到公民黨的真正危機,而這個危機正正來自梁家傑本身。

相關新聞
抹黑建制派議員與中聯辦會面 暴露反對派反中央反民主真面目 (2015-06-26)
廿四味:梁家傑激進路線引爆公民黨分裂 (2015-06-26)
「重啟政改」欺世惑眾 盡快聚焦經濟民生 (2015-06-26)
了解「一國兩制」原意 重新凝聚共識 (2015-06-26)
反思修正 香港向前 (2015-06-26)
反對派扼殺民主窒礙民生 (2015-06-26)
「全港性系統評估」為促進學習 非為操練 (2015-06-26)
否決香港政改的反思 (2015-06-25) (圖)
全力挺梁 支持特區政府聚焦經濟民生 (2015-06-25)
廿四味:港大不可「拖字訣」處理捐款事件 (2015-06-25)
扼殺普選須負全責 兩地融合不可逆轉 (2015-06-25)
公民黨背叛中產階級淪為激進派 (2015-06-25)
香港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的獨特作用 (2015-06-25)
停止爭拗 民生為首 (2015-06-25)
公民黨全面倒向激進 容不下中間溫和聲音 (2015-06-24)
廿四味:羅黃煽動抗爭包藏禍心 (2015-06-24)
理性務實 改善經濟 造福市民 (2015-06-24)
政改問題是話語權問題 (2015-06-24)
反對派反民主反普選須受懲罰 (2015-06-24)
反對派否決政改須負窒礙民主責任 (2015-06-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