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本土派驅大媽,衝突致流血」成為六月底一樁搶眼的新聞,乍看有點無厘頭:慈祥的大媽怎會惹到勇武的本土派?原來是「廣場舞」。
如果說大媽們在街道跳舞,因為播放的音樂聲浪過強,有擾民之嫌,附近居民出來抗議,也是情理中。然而,到場抗議者卻「裝備齊全」,聲稱要「光復本土街頭文化」,倒令人有點摸不着頭腦了。
難道,「大媽」的廣場舞不是街頭文化之一?只因源自內地,就要去驅趕?甚至用「侮辱性字眼」形容舞者?當平民跳舞成為潮爆全球的電影主題-從迷茫少年到失落少婦都在自由奔放的舞蹈中忘記人間冷漠、重拾生命自信時,這樣的「文化戰士」多麼「政治不正確」!
近年不時到內地旅行,除了風土人情、名勝古蹟外,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傍晚時分的「廣場舞」-在?闊的廣場上,一群群成年男女在優美的旋律下,有節奏地扭動身軀,翩翩起舞。當然,廣場上不僅僅有大媽,還有大叔,甚至年輕人。
對喜歡觀察和探究的旅者來說,這不但是一道可觀的流動風景,也是一場可供品味的文化饗宴。後來更知,這種廣場集體舞已形成一種自下而上、自由組合的城市現象,更發展到全國大賽的層次,乃至出國表演的程度。現象的形成除了以舞健身的實用考慮外,還有「追憶逝水年華」的懷舊情結,因為在廣場上播放的常常是一些老歌。
舞蹈不但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具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社交、祭祀、禮儀等,更是最普世、最親民的藝術形式,娛人自娛。舞蹈的美除了動作和技藝外,還有舞者本身的形體和造型。
比起源自宮廷那精雕細琢的芭蕾舞,平民化的廣場舞顯得粗俗;廣場上衣着樸實的「大媽們」也沒有少女般的苗條身段,更遠不如專業舞者般纖細柔美,但她們有一份恬適和自若,其忘我般的陶醉神情令人忍不住駐足,甚至跳入其中。
勇武的本土諸子們與其在自我封閉中胡思亂想,終日抱怨和憤怒,不如學習「大媽精神」,從幽暗的陋室走向空曠的廣場,敞開心胸,釋放能量,舞出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