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The Righteous Mind,作者:Jonathan Haidt ,出版: Vintage
文:譚嘉寶
閱讀Jonathan Haidt 的Righteous Mind 像去旅行,每一個章節猶如一個景點,讓讀者能全面了解人性和人類的歷史。美籍猶太裔的Jonathan Haidt 專長是道德心理學,為解釋人為何會被政治和宗教理念影響,他曾進行大量的研究。他以哲學、心理學和人類學,分析一個有道德的群體,每個人不是最需要去除自身的偏見,而是學習開放心靈,明白與自己不同的他者,學習超越個人的利益,融入群體。因此,他提出三大原則:直覺先於理性、道德不止於凌駕傷害與公平和道德的盲目性,反映人類作出道德判斷時的反應,並揭示內在的原因。
過往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康德認為理性是至高無上,可主宰情感。但從多個案例觀察所得,發現「騎師」總是被「大象」牽着走。這裡指的「騎師」代表思考,「大象」代表情緒。道德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並不同意這些哲學家的說法,反借David Hume的想法,人的理性總是被情緒所牽動。還有,他引用柏拉圖的哥哥Glaucon魔法金戒指的故事,指出只要人能隱形,他便會隨意進入他人的住所,強姦和殺害任何人。以這故事來質問蘇格拉底,人們實踐道德的動機,不是發自內心或追求公義,而是基於外在的規範、他者的監視和個人的榮譽。
人類的社會極為複雜,每個人的需求和平日生活的挑戰大異奇趣。Jonathan Haidt在耶魯大學讀書時並不受社會保守派的社群影響,不斷批評保守的政策,如:維持男性在家庭的地位、減少福利政策的開支和降低稅收,同時極力支持飽受壓迫的勞工和種族隔離的受害者。他回想過去,自己在談論自由和保守的政策時,常因政見之爭,而出現一個念頭:「我們是對,他們是錯的。」。然而,雙方都是為了追求美好的社會,卻因彼此的立場不同而心生怨恨,忽略每個獨立個體背後的關注,與其成長環境的影響,那不代表我們真正明白其他想法潛在的可能。
正因如此,Haidt希望社會明白此現象,修正道德一元論者的偏見,遂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出現的因由。他借「舌頭」比喻人正義的腦袋,認為人們對五種情感論有不同程度的好惡。這五種情感包括:關懷/傷害、公平/欺騙、忠誠/背叛、權威/顛覆和神聖/玷污。言下之意,人類複雜的腦部,均蘊藏上述五種道德的基礎。舉例而言,自由主義者較易受關懷和公平的情感影響,忠誠、權威和神聖,難以在他們身上產生巨大的作用。相反,保守主義者較易受忠誠、權威和神聖所引發的情緒牽動,關懷和公平甚少引發他們出現強烈的反應。由此可見,我們的社會是多元的,不能用相對主義作道德判斷。
既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定義某類人必然是只持有單一的價值觀。此刻,我們更要了解人類作道德判斷前,理解的可能性,如:人在怎樣的處境追求某種道德的標準? 於Haidt之見,明白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的心理,有助於理解整個世界的威脅。自馬克思後,不少政治理論家假設人是自利的(self-interest)。譬如:富有的人和有權力的人當然希望維護自身的特權和優勢;而農民和工人如果對自身利益有意識的話,當然渴望改變現況。但每個人對現況的了解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在特定的「生活故事」(Life Narratives) 中構成固有的看法。因此,Haidt認為人的腦是故事處理器(Story processor),而不是邏輯處理器(Logic processor)。
平日看的電視節目、廣告、工作和家庭的環境,便構成「生活故事」一部分的情節。人的想法不可能受個人理性全然控制,Haidt因而提出「人有90%是自私的黑猩猩,有10%是團結的蜜蜂」。儘管個人的基因是傾向解放,然而亦需回應其他社群追求道德的原則,如:維護傳統、制度和關懷受壓迫者。這就像傳統中國的智慧,一個和諧的社會,宜陰陽並重,容讓不同的人存於世上,兩者可達致相輔相成,相生相剋。因此,Haidt借此書提醒那些自以為理性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人,情緒往往在人作判斷時,擔當極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