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制服團體青少年合影
2,000多名香港青年在內地長達18天交流行程,幾乎每天都有團員被感動,在改變,他們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才真正感受到了同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故事一:少數族裔:我也是中國公民
交流團中,有不少從印度、巴基斯坦到香港定居的少數族裔。15歲的阿沙,來自巴基斯坦,出生在香港,說一口流利的粵語。每每有人與他打招呼時,他都會很開心的告訴別人:我有中文名字,叫阿沙。
此次參加交流團是阿沙是第一次來內地、第一次來北京。雖然是不同族裔,但他與其他香港團員一樣最想去長城,最想吃北京的好吃的。阿沙不太聽得懂普通話。不過在北京之旅中精彩的馬雲演講,他也沒有拉下。「會普通話的香港同學,坐在身邊一句句翻譯成粵語給我聽。」
對已經入了香港籍的阿沙來說,未來的發展充滿了多種可能性。「我喜歡去更多地方,和更多人交流。未來可能回巴基斯坦,也可能留在香港,來內地發展也很好。我也是中國公民。」
故事二:全家總動員:希望兒子回內地
團員陳先生夫妻帶著16歲的女兒與15歲的兒子一家四口報名參加了此次交流團。「雖然我們定居香港了,但希望孩子們能多回內地。現在內地的發展越來越好,以後他們的前途可能在香港,也可能在內地。我們能做的就是開拓他們的視野,看他們將來自己的選擇。」
故事三:14歲小團員觀「神六」感自豪
參加交流團的大多是2,000餘名15歲-35歲的香港青年。69歲的高齡志願者姜柏松中校和14歲的劉倩文在其中顯得非常突出。姜柏松是今年才加入新家園協會的志願者。1946年在香港出生的他是交流團裡年齡最大的「青年人」。他在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時顯得尤為激動。姜柏松說,他親歷了這麼多年來香港的變化,堅信只有祖國強大,香港才能繁榮。
出生於2001年的劉倩文,是交流團中最小的一名團員。第一次來內地的她略顯靦腆,對周圍的一切都十分好奇。尤其在參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時,第一次近距離觀看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以及「神舟六號」返回艙,讓她對祖國的成就充滿了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