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管局、香港銀行公會與銀行界攜手採取三項措施,協助市民提防偽冒銀行電話騙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設熱線辨來電真偽 交易只說部分資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香港電話騙案近月愈趨猖獗,欺詐手法層出不窮,騙徒冒認銀行職員,令小市民防不勝防,嚴重損害香港金融體系的聲譽。香港金管局、香港銀行公會及銀行界昨日聯合推出包括即日起於各銀行網站刊載能核實來電者身份的熱線電話號碼的三招;以及提醒市民,銀行職員致電客戶時除說出客戶的全名、與銀行交易時只向職員說身份證最後三個號碼等八招,協助市民減少受騙機會。金管局與銀行公會期望透過攜手合作,提高市民對偽冒銀行來電的防範意識,協助保護客戶利益。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昨日指出,市民近日開始收到假冒銀行來電,目的是套取客戶個人資料,或以低息作招徠,收取高額手續費。他表示,自今年7月起已接獲2,130宗涉及可疑銀行來電的查詢,當中有市民懷疑其個人資料被轉售至第三者。他重申,金管局及銀行不會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向客戶要求提供任何個人敏感資料,亦不會接受銀行濫用或轉售客戶資料。
再無委託中介推銷
他續說,金管局已要求銀行設立客戶熱線讓客戶查核電話真偽並加強宣傳;停止接受中介公司轉介客戶購買金融產品或借貸;同時亦要向資料被轉售的客戶採取跟進措施,「如市民日後收到類似中介公司電話,可能已涉及詐騙行為。」
為進一步便利市民進行核實程序,銀行界共同推出更多措施,21間零售銀行的職員進行促銷時,會提供全名、分機號碼、直線電話號碼或員工編號等「識別號碼」,市民可致電銀行的熱線號碼核實來電真偽,熱線號碼及相關資訊已由即日起刊載於所有零售銀行的網站,以及金管局和銀行公會網站新設的專頁。
阮國恒提醒市民,如有來電者自稱銀行職員,即使職員指出銀行戶口出現問題,或市民本身對所推銷的產品有興趣,亦千萬不要即時相信對方真的是銀行職員。他強調,銀行職員不會要求客戶提供名字、身份證號碼及個人信貸報告等敏感個人資料;市民亦不要單憑來電顯示判斷該通電話的真偽,縱然對方能說出客戶的信用卡號碼,亦不能放鬆警惕。
他續說,近兩個月主要大型銀行設立電話熱線以來,只接獲約200個來電查詢,數字偏低,但相信與市民對熱線認知不足及銀行未有全面宣傳有關,希望市民善用金管局與銀行公會網站新設的專頁及熱線電話,提高安全意識。
任何情形拒說密碼
銀行公會署理主席、匯豐亞太區顧問梁兆基表示,如市民收到銀行促銷電話,職員會以全名稱呼客戶,並會說出自己的全名及銀行名稱,致電客戶時間介乎上午9時至晚上10時。他強調,銀行職員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要求客戶提供信用卡及網上銀行密碼;就算交易時需核實身份,亦只會要求對方提供部分資料。他表示,保護客戶資料是銀行非常重要的工作,已建議銀行以「專線」形式設立熱線供市民核實來電者身份,或簡化查詢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