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暑期已過,隔壁的十歲小嘉露舒了一口氣。她告訴我,寧願上學也不願意放暑假。她母親將每日的節目安排得密密麻麻:中英數補習班、彈琴、網球、野外營、演戲、上「少年莎士比亞」課程學習寫詩......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那些「虎媽媽」或「怪獸家長」各出其謀,「虐待」孩子。
我的童年在廣州度過。炎熱的暑假懶洋洋,打乒乓球、跳橡筋繩、打撲克牌,每天像野孩子一樣赤着腳到處逛。如今回想,我不認為自己「輸在起跑線」。
「怪獸家長」的育兒之道,顯然被質疑。英國《獨立報》最近引述一項統計指出,四十四個百分比的學童,竟然從未玩過撲克牌;家長情願買昂貴的智能手機,給孩子獨自玩遊戲,也不會花兩三英鎊去買一副撲克牌,讓孩子參與群體遊戲。將來,這些家長肯定後悔終生。
我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暑假經常上同學家做「小組學習」,溫習完了,就拿出又髒又黑的撲克牌,蹲在地上玩「對對碰」;輸贏的分數,順手用粉筆寫在地面。過程緊張刺激,其樂無窮。隨身帶着撲克牌,任何地方都可以玩,免費的;不像玩手機遊戲,沒電了,還要到處找地方充電。
《獨立報》鼓勵玩撲克牌的理由更多。文章說,學習打紙牌是「生命的一課」:它教導孩子所有的數學技巧,讓孩子懂得「贏了,要贏得光明磊落;輸了,要輸得有體面。」孩子在輪候發牌的時候,要學習忍耐。
打撲克牌是群體活動,更可以家庭同樂,並非僅僅是遊戲。《獨立報》說,現代孩子不打紙牌,其嚴重性未至於屬國家災難。但作為家長的,將來定會後悔。丟棄昂貴的電子遊戲機,買一副便宜的紙牌吧,一生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