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Christy
人大抵都有顆不怕死的心,遇強愈強,明知危險處處,卻依然渴望挑戰極限。
由巴塔薩科馬哥(Baltasar Kormákur)執導的《珠峰浩劫》,海報、預告一出,即讓人萬分期待,除了演員星光熠熠外,劇組更赴珠穆朗瑪峰實景拍攝,多角度呈現珠峰宏偉、險峻的一面,同時通過航拍、垂直仰拍、俯拍等,營造磅礡、壓迫感。然而此片早前亮相威尼斯影展時,卻被外媒狂批,一來電影商業味濃鬱,不符合影展口味,其次便是劇情薄弱,未能好好發揮,予人華而不實的感覺。
《珠峰浩劫》根據1996年一宗真實山難事件改編,兩個商業登山隊在珠峰遇上風暴,因未能如時下山、缺乏氧氣、體力耗盡等原因,最終八人喪生,事件震驚全球。事實上,在登山設備愈來愈先進、專業登山隊多不勝數的今天,發生如此嚴重的災難屬十分罕見。當然,這兩年因為風暴、地震引致的山難亦極為轟動,死亡人數比當年更多。
而1996年的這宗事故,天災固然是其中最為致命的原因,但人為疏忽亦間接促成意外,尤其是兩個登山隊因競爭而忽視危機,表面上是合作關係,在關鍵時刻卻未能互相幫忙。「冒險顧問」領隊羅拔雖然在危難前沒有放棄同伴,卻犯下極大錯誤,縱容隊員而延誤了下山的時間,若非如此,以他的能耐應可逃過厄運。此外,登山隊伍過多,讓珠峰變成一個市集,工作人員預先放置的氧氣瓶在危急關頭被發現氧氣已用光了,導致多人因缺氧死亡。
導演很努力地呈現珠峰的險要、登山者堅毅不屈的精神,惟未能好好鋪設線索,角色之間毫無互動,各有各的追求,登山路上亦各走各路,完全不似一個團隊。而羅拔與另一個領隊史葛的關係,理應亦敵亦友,但電影沒有充分發揮這條線索,亦沒有講兩隊人如何合作鞏固繩結、開路。或許是商業登山隊之故,事事有人打點,一切牽涉技術層面的操作,如接鋼絲繩、搭帳篷、用飛虎爪、放氧氣瓶等,均沒有交代。
全片121分鐘,但緊張刺激欠奉,戲劇衝突也沒多少,除了層層疊疊的山景略有看頭之外,實沒有太大驚喜。
以登峰為題材的電影並不少,最經典當然要數1998年的《珠穆朗瑪峰》,雖然是記錄片,但將登山隊伍克服種種困難、攻頂的瞬間記錄下來,極為震撼。而2003年的《冰峰168小時》則講一對登山拍檔發生意外後,如何渡過難關、絕處逢生的經歷,十分經典。
相比之下,《珠峰浩劫》顯得平淡,但片中登山團隊因理念不一而衍生的矛盾也值得探討,當愈來愈多人為了個人理想、冒險等原因挑戰極限而忽視自身能力時,會否是另一個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