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喜樂有時,哭泣有時;喜怒哀樂每天都在發生,只是我們總是不懂鄰人的心情。
從前不明白主日學老師拿着聖經直說的這段話:「與人分享喜樂,比分擔憂傷更困難。」奇異地,當人們知道某親友家中有難了,即使向來是敵人或敵國發生了悲慘事故,也會千里迢迢前來慰問,送上幫忙,甚至同聲一哭。但是當別人慶功,興高采烈,便會感到其他人的冷淡。分享快樂真是那麼困難嗎?如何可以克服善妒及酸溜溜的心理?
我們都不敏感於他人的感受,只要求別人跟自己同一種心情、同一段腦電波,否則便大惑不解,甚或大發雷霆。悲劇發生了,收到的慰問可是堆積如山;但改天陰霾散後見彩虹,還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那時同一批本來天天堆在門口的人不見了,令人費解。這情況就像傳福音者只對有待拯救、需要悔改的人有興趣,當知道對方是重生得救者,便拿着福音單張,擦身而過了。難怪有人說,對向來壓迫自己的人最佳的報復方法,乃中六合彩得數百萬獎金,這才最令自己的敵人沮喪、氣餒。
文化差異,可能相反地會令人難以與人同哭,較易跟人分享喜樂。一位美國大嫂的女兒流產了,整個家庭瀰漫着悲傷的氣氛,他們為未出生便夭折的嬰兒舉行天主教喪禮。她怪責兩位中國姑姑沒有出席,後來聽丈夫說中國人迷信流產不祥,而兩位姑姑都快當祖母了,孫兒會在月內出生,認為出席喪禮不吉利。傷心大嫂聽到消息便加倍痛心了,阻止剛失去孩子的女兒出席表兄們迎接嬰兒的派對,並誓言斷絕關係。
我們是否對自己得到的關懷認為理所當然,對他人的感受置若罔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