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學者協會早前舉辦三十周年慶祝活動,繼續談教育、談社會發展。 受訪者供圖
前輩回顧30載建品牌往事 「聚腦」科技扶貧辦趣味科學賽
古語云「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文人自嘲除了讀書外,便無其他才能。不過,香港有一群學者,不甘做「無用的書生」,早在30年前,因為《中英聯合聲明》的出現,他們認為自己也需要發聲,用行動關心香港的發展,於是組成了香港學者協會。
今時今日,他們可以毫不在乎地說︰「我們是不為會員謀福利的協會。」然而,這些年他們卻又很在乎地堅持了不少事︰引入傑出華人講座,為香港匯聚聰明的腦袋;到內地去科技扶貧;在中學舉辦趣味科學比賽;設立香江學者計劃,希望可以建立品牌;還有由30年前已開始大力推崇發展科技,到今天已建立了一定的氛圍。
30年過去,原本是名不經傳的講師,今日已是「大牌」教授、學界的知名人物,但他們卻希望可以回到最初,吸引猶如他們當年一般年輕且有着同樣目標的學者加入,「讓多些年輕人來壯大團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學者向來予人嚴肅之感,坐在記者眼前的,更是大學界知名人物︰香港學者協會主席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蕭文鸞、副主席是城市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講座譚鳳儀、上屆主席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但三人憶述30年前至今的事時,過程七嘴八舌,展示出學者鮮為人知的活潑一面。
關注議題多超前 努力無白費
蕭文鸞表示︰「學者協會不是政黨、不是學會,主要是1984年,因為簽《中英聯合聲明》,很多關心社會和香港的學者認為要有個組織,關心香港未來發展、促進香港與內地和世界的學術交流,以及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
協會所關心的議題非常廣泛,香港教育、語言發展、科技、大學學額是否足夠等都包括在內,「我們很早就提出大學三改四!」他們更曾就大亞灣核電廠興建、1987年工業轉型、科學園創建、排污等議題表達意見。
被問到協會當年會否「無牙力」,譚鳳儀就立刻笑言,每次活動邀請官員和院校高層,都沒有什麼官員來。黃玉山隨即補充︰「他們不來,不是因為我們是講師,是因為政府無興趣發展科技。」想一想後他又補充︰「但陳佐洱(前國務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理我們啊!」再回頭想想,當時政府、社會不重視的科技發展,今日亦漸漸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協會的努力,也沒有全然白費。
「慧眼識英雄」助政府決策
歷年的活動中,亦有不少令他們自豪的代表作,其中之一就是「傑出華人講座」,譚鳳儀憶述︰「早期香港沒有傑出華人講座,我們是第一批人,而且當時做研究的人不多,我們就邀請了很多在歐美做研究做得不錯的華裔學者來,後來政府很多相關政策,都會請他們給意見,我們協會是引進了這些人來香港。」當中的人物也證明了協會的「慧眼識英雄」,包括後來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吳大猷等等。
另外還有在中學界舉辦的趣味科學比賽,30年來不曾停過,是最「長青」的活動。黃玉山表示︰「每年有幾十間中學參加,比賽內容包括放飛機、擲蛋等,目的都是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崇尚科學的精神。」雖然不是石破天驚的項目,但一眾學者還是費盡心思令科學變得趣味,「我們想名稱時也特別用心,例如『斤斤計較』、『雞蛋撞地球』等。」
名不經傳講師「升呢」知名人物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項目,如近年設立的「香江學者計劃」、早年進行的「科技扶貧」(見另稿)等,都是將「無用書生」的有用之處盡量發揮。協會雖然隨着成員的「升呢」而變得較有分量,但同時亦好像令年輕新血不敢貿然步近,他們就表示,「希望大家不要以為只有校長、教授才能入來,我們當年也是講師,我們也希望可以有多些年輕人去壯大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