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去年10月10日,在湖南省懷化漵浦的一片稻田裡,超級稻百畝片平均畝產達到1,026.7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再次刷新了自己的畝產紀錄。
1973年,袁隆平率領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自此被開啟。在數十年的科研探索中,袁隆平實現了水稻畝產從不足300斤(150公斤)到畝產超越1,000公斤的飛躍,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用沉甸甸的稻穀回答了世界「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目前,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和推廣,並在多地進行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袁隆平向本報記者說,「我有一個夢,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全球能夠有一半的稻田種上中國雜交水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青霞 譚錦屏 報道
袁隆平,江西德安縣人,1930年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6歲前,因時局動盪,他隨父母顛沛在北平、天津、漢口、德安等地,後在漢口、湖南、四川、重慶等地讀書。19歲時,袁隆平考入重慶北碚夏壩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後被分配至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打開雜交水稻研究之門
上個世紀60年代,是中國最困難的時期,路有餓殍的慘象讓袁隆平感觸極深。一次,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自此之後,他就立志要通過農業科學技術讓中國人遠離飢餓。
1966年,袁隆平撰寫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的論文,在業界引起轟動。袁隆平在論文中提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尤以秈粳雜種更為突出。」及「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
袁隆平還在此文中作出預測稱,「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給水稻帶來大幅度的增產。」
1970年,袁隆平帶助手李必湖和尹華奇到海南科考,李必湖和馮克珊在三亞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野敗」的發現,成為袁隆平打開雜交水稻研究之門的「金鑰匙」。
隨後,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1973年,43歲的袁隆平突破性地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產量從每畝不足300斤(150公斤)提升到了500公斤以上。
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進行大面積推廣,全國種植面積達到208萬畝,增產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超級雜交稻連創畝產奇跡
雜交水稻的問世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為解決下個世紀可能出現的世界性飢餓問題提供了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而掀起這場革命的正是袁隆平。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史瓦敏納森宣稱: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但袁隆平對取得的成績並不滿足。1986年袁隆平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方法從三系向兩系再向一系邁進的戰略設想。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8年後,「兩系法」雜交水稻大面積生產,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了5%-10%。
當全國農業界的興奮還沒有離開「兩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級雜交稻分階段實施的戰略目標。2000年,超級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目標實現;2004年,800公斤目標實現;2005年,超級稻第三期試驗田達到900公斤;2014年超級稻第四期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不斷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發起挑戰。他說,中國目前的水稻種植面積大概是4.4億多畝,平均產量大概是畝產451公斤,其中雜交稻有2.5億畝,佔整個水稻面積的57%以上。
「雜交稻的品種產量是500公斤,就是1,000斤,在同樣條件下比常規稻增產20%以上,雜交稻每年增產的糧食,我們在國內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袁隆平續說,「全世界有22億多畝水稻田,15,000萬公頃,如果說其中一半,7,500萬公頃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算,7,500萬公頃就增產15,000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4億-5億人口。」
科技解決糧食及人口問題
關注中國糧食安全的同時,袁隆平也非常關注全球為飢餓所困的人。袁隆平說,目前,全世界有超過8億飢餓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兩萬多人死於飢餓,其中近一半是兒童。
袁隆平認為,解決糧食和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科技。他說:「目前全世界人口已經有70億,到了2030年就會達到80億,人口在增加、耕地在減少,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
而作為中國首創的農業高科技育種技術,雜交水稻正在悄然改變着世界。對此,袁隆平毫不謙虛地對記者介紹:「中國的雜交水稻在世界範圍內具有絕對優勢,遠遠超過了先鋒、拜耳、孟山都等國外公司的水準。」
記者了解到,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在美國開花結果開始,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其中亞洲的印尼、印度、菲律賓、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美洲的美國、巴西、烏拉圭等國家都已進行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
從1995年開始,菲律賓把發展雜交水稻作為解決糧食和發展經濟的戰略決策來抓。2005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37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糧6.5噸,比其他常規水稻平均單產高80%。嚐到甜頭的菲律賓政府,計劃到2007年發展雜交水稻100萬公頃,實現糧食自給。
印尼糧食多年不能自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2001年,首批中國雜交稻在印尼5個省10個試驗點展開,單產普遍達到每公頃8噸以上,最高達12噸,而原來的常規水稻每公頃只有4.5噸。
在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更是被當地賦予了「綠色希望種子」的稱號。截至2014年底,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的推廣面積累計超過9,000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6噸,累計為該國貢獻約125萬美元的財政收入。
從亞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歐洲,增產優勢明顯的雜交水稻被冠以「東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稱,「雜交水稻外交」也成為我國重要的外交品牌。
原美國總統農業顧問、普度大學名譽教授湯· 巴萊伯格稱:「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可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使人口增長率下降了。他用農業科學成就擊敗了飢餓的威脅,他領導人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國家拋到了後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偉大科學家。」
設獎勵基金 助人才培養
在培養人才方面,袁隆平也傾盡所能。他把自己獲得的獎勵獎金、顧問費捐獻出來,設立面向全國農業方面的獎勵基金、資助研究課題。1994年6月,在紀念雜交水稻研究30周年之際,「袁隆平雜交水稻獎勵基金會」正式成立,後更名為「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基金會主要是以獎勵和資助的形式,促進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教育、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和農業優秀人才的培養,目前基金已經擴展到1,800萬元。
多年來,袁隆平還把自己在聯合國的技術顧問費、研究中心和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合作所得的個人顧問費捐出來,作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所長基金」,專門用於資助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人立項的有潛力的科研專案,累計捐資已達100萬元之多。
此外,袁隆平還多次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業,支持全國各地的求助者。他向江西德安一中、武漢博學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中分別捐資3萬或10萬,作為鼓勵學生努力進取的獎學金。
為了培養國外的技術人員,袁隆平每年都出國指導,奔走於世界各地傳授技術,美國、日本、菲律賓、印度、越南、緬甸等國的土地上,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跡和汗水。
袁隆平還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陸續舉辦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養了大批雜交水稻人才。據統計,中國在亞洲、非洲和拉美的60多個國家,已經培訓了3,000多名研究、技術人員。
個人名片
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1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1985年 創造與發明獎傑出發明家
1987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獎
1988年 英國Rank基金會頒授農學與營養獎
199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3年 美國Feinstein基金會頒授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
1994年 何梁何利基金獎
1995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
1996年 日本日經亞洲獎
1997年 獲頒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
1998年 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
2001年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 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獎
2002年 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2004年 世界糧食獎
2006年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8年 中國著名科學家獎
2010年 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0年 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2011年 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2014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