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主席、全球32位師範十段的師傅之一的馬志堅師傅,師承葉雨亭師傅收為入室弟子,北少林滄州迷踪派傳人,為大名鼎鼎霍元甲的徒孫,他獲傳授多項獨門功夫秘技,習武逾60多年來的馬志堅先生,經過逾數十年的努力弘揚下,派裡的「緹袍劍」、「鐵腳羅漢拳」均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他數十年來堅持先師遺訓,以武會友不收分文,把這秘技傳承下去;2009年,馬志堅先生獲「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頒發終身成就獎,在武術界地位可謂內外兼修。■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濤
馬志堅先生於13歲時遇上葉雨亭先生學習迷踪拳,1955年以年僅15歲成為三名入室弟子之一,同時,他也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當年13歲之齡就讀皇仁書院中一。小時候也隨本地著名「蓮體」書法家佘雪曼習書法,閒來還拉得一手好小提琴;馬志堅先生及後畢業加入政府機構香港教育局工作,28年的公務員生涯仕途平坦,曾擔任首席視學官,於1997年提前退休。
尚武精神傳承絕學秘技
馬志堅先生與迷踪派的淵源,他娓娓道來當中緣分指,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在神州大地廣為盛行;在中國近代武學名師中,霍元甲可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近廿年以來,迷踪拳由霍元甲發揚光大,其事跡成為了不同媒體的取材對象。馬志堅先生表示,但要說創立迷踪派的祖師,要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泰安人孫通帶藝上嵩山少林寺苦練十數年,之後向河北滄州青縣、靜海縣交界地的大屯村村民和小南河村霍氏傳授武藝,霍元甲的曾祖父也是孫通的高足,而一代傳一代的「霍家拳」也就是迷踪拳。
馬志堅先生的師傅葉雨亭先生正是是大名鼎鼎霍元甲的高徒,「在霍元甲眾多弟子當中,葉雨亭先生是其中一位高徒,在上世紀中葉戰爭期間,他輾轉來到香港授徒,由於戰前武館品流複雜,家長都怕孩子學武。當年南華體育會屬名門大派,戰後葉雨亭先生加入,家長才放心讓孩子們去練武。」
由於馬志堅先生自小熱衷於中華武術,並於1957年至1958年期間跟隨葉雨亭師傅習武,當時只有13歲的他憑着其對武術的天賦加上勤學苦練,因而深獲葉師傅賞識,收為入室弟子。「我的恩師葉雨亭是霍元甲的四位高徒之一,於二戰時期,葉先生先前往廣州,擔當廣州水師團練,然後來到香港,於當時的南華體育會開班授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值日治時期,盜賊當道,而先生獨自鎮守體育會,更有一次手執纓槍從二樓跳下來追趕賊人的事跡被登上報紙。
及後,外表溫文爾雅,內蘊尚武精神的馬志堅先生,獲得恩師賞識而收為入室弟子,更獲傳授「迷踪拳」和「緹袍劍」、「三節棍」及「鐵腳羅漢拳」等獨門秘技,從此「迷踪秘技」得以在香港承傳下去,他從此習武逾60多年,成為滄州迷踪拳第七代傳人;現為「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主席,全球32位師範十段的先生之一的馬先生,2009年獲「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頒發終身成就獎。在馬志堅先生的努力弘揚下,派裡的「緹袍劍」、「鐵腳羅漢拳」均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他希望把這秘技傳承下去。
發揚八段錦健身拳法
退休後的馬志堅先生,今年74歲,以習武授武為主要職志,多年習武、每天晨起練習八段錦,他的身體比同齡人健康壯健,精神煥發,完全不像已達古稀之年!
馬志堅先生數十年來堅持先師遺訓,以武會友不收分文;每周兩天的清晨,他風雨不改地在太古城對出鰂魚涌公園,向眾弟子們傳授「岳飛八段錦」拳法當晨操,目前現有門生約二百人,均來自各行各業,當中更不乏達官貴人,包括中國貿易公司總裁、前銀行董事、廉政公署高級人員、內地公安副局長及知名中醫師等。其中,將軍澳公立醫院醫生莊明健已追隨馬師傅學藝長達三十年,莊醫生更將馬師傅教導的八段錦引入老人科治療中心,效果理想,使社會大眾廣泛受惠。
在馬志堅先生看來,他的入室弟子需要達到他的三個要求:第一外表要斯文,內裡有尚武精神;第二,品德純正;第三,悟性要高。習武不易,一招一式都要時間重練。馬志堅成為葉雨亭入室弟子後,暑假還與葉先生同住,凌晨三點,就到草地以真兵器練武,在黑暗中訓練視力、聽力與聚精會神的能力。
「八段錦是北少林迷踪派用來健身的拳法,將氣功與拳術相結合,對改善心血管、肩、背、消化系統、膝蓋關節等問題十分有效。」作為習武之人,在馬志堅先生看來,武術是「以任俠為懷、以法為重、濟弱扶傾」,才可發揮「術德兼修」之精神、自衛助人及強身健體之目的,這正正是當年霍元甲成立精武體育會的理念。
承傳發揚中華武術文化
與馬志堅先生交談,他熱誠滔滔不絕,細說迷踪拳的發展和地位,在他看來,武術其實並非深不可測,其實是一項大家都能輕易接觸的文化,更是其中一項創意文化產業,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文化由武術與文化組成,其實武術不單只是拳腳功夫,中國人要有尚武精神,指的是以強身健體為本,這就是最基本的武術精神。」
馬志堅先生強調:全神貫注的習武心,同時訓練堅強意志冷靜心神。所謂術德兼修,是將功夫修為融入生活;鑑於現代社會娛樂豐富,年輕一代的習武之風已大不如前,更遑論像他們那一代的潛心苦練。「我期望香港武術界先進同道能群策群力,共同把中華武術文化之精神及優良傳統繼續在香港推廣、承傳和發揚下去。」他期望,有朝一天,把中國武術國際化推上世界舞台。為促使有更多海外朋友認識武術。馬志堅先生在2011年起在網上設立「e武館」,製作出數千隻影碟,收錄了所有功夫及迷踪派歷史在其中,以發揚「術德兼修」之精神。
此外,馬志堅先生除了是少林迷踪派傳人,亦是易學大師,他師承國學大師柳存仁博士,這源於在皇仁書院讀中二時,他因為一篇作文而被已故國學大師柳存仁博士發掘了學習《易經》的天分,並收之為徒親傳十二年《易學》,成為財經界隱世香港堪輿學家。
迷踪拳:輕靈敏捷、變幻莫測
迷踪拳是晚清武術代表人物霍元甲(1869-1910年)所傳。據說清代乾隆年間,山東泰安(岱獄)人孫通,自小拜名師學藝,又到過嵩山少林寺苦練十年,再訪南北名家各取所長而創立迷踪派。後來傳給霍元甲的曾祖父,歷經霍父霍恩弟、霍元甲,傳到第六代滄州葉雨亭手。
迷踪拳承襲了少林外家拳的風格,特點是「閃、展、騰、挪」四種手法。「閃」即是閃避,同時攻守合一,後發先至;「展」即是開展,速出即收,隨機應變;「騰」即是起落跳躍,追影隨形;最後「挪」即是體位轉移,聲東擊西。迷踪拳以「迷踪」為名,因為其動作輕靈敏捷,變幻莫測。同時也講求功架,馬步要厚實,腰腿穩健,兼手眼配合,所以收入室弟子時悟性高是其中一個考慮元素。
個人名片
‧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主席
‧2009年獲「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
頒發終身成就獎
‧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十段
‧世界功夫武術段位總會主席
‧世界功夫武術段位總會評審委員
‧加拿大中國國術總會名譽顧問
‧加拿大南拳學會名譽顧問
‧香港全真龍門太極國術社名譽會長
‧武術文化聯合陣線e武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