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盈慧
這兩三年傳媒有關「吃」的節目,多到鋪天蓋地之餘,更引發很多文化人談飲食,幾乎十個文字框框裡頭,總有四個經常寫食經,業餘食家搶了專業食家不少風頭,給人印象,好像文化人都識飲識食,上了年紀的,尤其吃得興高釆烈。
忽然有個年輕的,放言不太重視飲食,就教人覺得奇怪了。事實也不奇怪,年輕人通常都吃得簡單,八十後、九十後那一代多吃「有機餐」,有了手機伴食,什麼到肚都不重要了。老人家才認真要吃得好,不少領過長者卡的都有統一口徑:「一把年紀了,不吃好一點怎對得起自己!」說得開心,聽入耳中,甜中就有一股酸澀。
認識的文化人倒有幾個並不偏愛美食,畫家阿虫就說只要能飽肚,便不在乎吃什麼;有個大姐大,簡直是李清照、張愛玲化身,讀書編書忙這忙那,燒開水都怕煩,別說洗米煮飯,連外出用膳也懶動身,家人買盒飯給她,就吃得歡天喜地;另一個大哥大,聚會志在吹水,美食當前,同伴狼吞虎嚥,也不見他多瞥一眼,總在人家吃得七七八八,飯冷菜殘時,才馬馬虎虎地填過肚子了事;也聽過某高齡國學大師,長壽無秘訣,人家講究茶道養生,他女兒就說老人家隔夜茶都喝。
只是經濟富裕,文化人大都還是食不厭精,有趣在談飲談食時,作者筆下都談及女兒。剛看了網上某篇科學文字,說多吃了加工食物,雌性激素蓬勃,容易削減男性荷爾蒙,所以不止近世紀的男孩子帶有女性化,加工食物還導致多產女嬰。忙於工作的文化人,少吃住家菜,外出應酬多,吸收較多雌激素,家有千金便順理成章了。更有趣的是,文中談及有些女孩子有可能是男孩子,胎中受雌激素影響才變身女兒,不管是天方夜譚還是「偽科學」,新生代的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具男子性格,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