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大學創新教學系列一:港大理大推「混教」 育醫藥跨專業團隊


放大圖片

■陳立基提倡在大學培訓醫護人員的教學過程率先加入「跨專業教育」及「團隊為本學習方法」的教學模式。高鈺 攝

教資會資助500萬研3年 盼學生認識其他崗位減事故

編者按:以創新方法在傳統課堂以外提升教學效能,是全球高等學府改革的重要方向。2014/15年起教資會推出全新「教與學資助計劃」,首次以一筆過撥款資助八大院校焦點提升教與學質素的創新項目。各院校不同領域的學者紛紛提出跨院校跨學科的嶄新方案,最終共17項獲批。本報率先精選多個有關創新教與學項目,邀請負責人員受訪,逐一剖析包括跨校醫護學生混合課程、強化準教師跨學科能力,及以創新方式提升學生學術誠信等項目的精華內容。

當面對疾病,病人往往需要醫生的診治、護士的照料、藥理、復康治療與醫療化驗人員的專業支援,以及社工的善後輔導等多方面的協作,才能慢慢重拾健康生活。為打破不同醫療衛生專業培訓之間的壁壘,香港大學與理工大學開展全港首個大規模「混合式」教學研究,計劃一年至兩年後正式安排兩校1,000名中西醫、藥劑、護理、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醫療化驗等不同學科的學生共同學習,希望能參照實際醫療情況,提早於大學培訓時組建「跨專業團隊」,加深學生認識其他醫療崗位的重要性,提高醫療質素及避免出現事故。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高鈺

跨學科學習是國際高等教育新趨勢之一,港大與理大獲教資會資助500萬元經費,今年初起合作開展名為「醫藥衛生專科學生的跨專業團隊為本的學習」教學研究,計劃為期3年,為本港首個大規模跨院校及跨學科課程。

計劃的首席研究員、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兼解剖學系副教授陳立基在接受本報訪問時介紹指,現實的醫療個案通常會以團隊為單位為病人提供治療,難靠單一專業的醫護人員應付。

他以處理骨折病人個案為例,便至少要有西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社工5個專科人員協作。若成員間對彼此的專業一無所知,不但減低工作效率,影響治療病人的效果,釀成醫療事故也「絕對有可能」。

他又舉例,如有服用中藥病人再接受西醫治療,診症西醫在不了解有關中藥成分而開藥,病人也可能因為藥物「相剋」而出事。

大學培訓擬採「團隊為本」模式

為盡早加深醫護團隊的相互了解,陳立基指是次計劃旨在於大學培訓的教學過程率先加入「跨專業教育」(Int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及「團隊為本學習方法」(Team-base learning, TBL)的模式。按照計劃,兩校涉及約10個學科的學生將在畢業前一年,獲安排與跨校、其他專科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學習,累積「實戰」經驗。

課程初步設計完成 料一年後推出

現時計劃一直進行前期工作,陳立基指,包括已初步完成設計的課程內容(見另稿),預計一年至兩年後將正式推出,預計首批受惠學生約1千人,而兩校約有70名教師參與。

陳立基表示,新的IPE教學法始於美國商學院,港校的教師可能感到陌生,所以事前師訓亦很重要。他之前曾向有推行IPE的倫敦大學學院(UCL)「取經」,但該校IPE只涉及數個學科,規模較是次港大理大合作的計劃小,仍需要更多嘗試累積經驗。

而從教資會所獲經費,除將用於培訓教師,也會作增聘人手以檢視計劃成效和提供技術支援。

陳立基坦言,社會各專業領域轉變快速,如果一直沿用30年至40年前教學法,教學成效只會倒退,而且單一的教學方法也未能滿足背景多元的學生的學習需要,作為大學老師需要「不停地走」,才能維持教學水平。

相關新聞
大學創新教學系列一:港大理大推「混教」 育醫藥跨專業團隊 (圖)
組隊應付測驗 同尋最佳療法
自資院校倡招非港生上限翻倍 (圖)
遊監獄學守法 中學生聽囚犯心聲 (圖)
美學者下周訪中大談碳循環 (圖)
生涯規劃新專版10月登場
未來星蹤:「貪玩」上京開眼界 日積月累識國情 (圖)
「星」燃求知慾 「白紙」染華彩 (圖)
尋夢萬花筒:做個「有品」花式調酒師 (圖)
職說未來:有準備 零壓力
生涯歷程:因材施教 因時制宜
身份認同:有國才有家 優勢非優越 (圖)
尖子必殺技:五大因素影響身份認同感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