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很多年輕人想把街舞視為終身職業。 資料圖片
夜,黑如無涯,街燈卻灑落了一地微黃,一隅空地黃黃燦燦,成了比鎂光燈更璀璨的舞台。「蓬!蓬!」低音在耳邊炸開,如拳風,震源是街舞者(B-boy)隨着節拍不停舞動的肢幹,身體凸顯了生命的張力、青春的無敵:撐、放、搖、倒,喝彩感嘆聲此起彼落,街舞者是為了這刻肯定而存在的生物。在不少年輕人眼中,它很「潮」,加上電影傳媒互聯網推波助瀾,成為B-Boy、B-Girl是很多年輕人心中的夢。
街舞者ET是行內公認的高手,舞齡逾十載並獲獎無數,曾成立個人工作室,並經常擔任不同比賽之評判。他表示街舞源於美國紐約黑人創立的街頭文化,是一種講求即興表演的舞蹈藝術,至今街舞在世界各地發展成熟,因其衍生出的觸手伸展至時裝、音樂、娛樂事業和活動策劃等不同領域。「初期舞蹈會配合Funk風格音樂,但經過40年發展,音樂類型早已不拘一格。」
時下很多年輕人覺得跳街舞很「有型」,想把跳街舞視作終身職業,以教舞為生。ET表示,這意念太理想,「學生學跳街舞往往是個人興趣,可以任意做你喜歡的事情,沒有生活壓力,變強變厲害了,你會覺得很開心,但將之視作職業,感受就不同了。」
這些差異有甚麼?ET如是說:
1. 餬口不易
街舞者收入主要來自兩類:穩定的來自教班,不固定的則來自表演,收入不多而人浮於事,生活並不容易,很多舞者只能以兼職起步,邊跳邊工作賴以求存。
2. 經常面對不合理要求
街舞者教班時常面對諸多不合理要求。如有人以為,舞者經驗豐富,排一段子舞步該易如反掌了吧,於要就要求一星期內編好一套表演用的舞步,但舞蹈講求節奏、靈感,如何搭配方能精煉成美玉其實絕非易事。面對這些不合理要求,舞者只可盡量接受,但求累積經驗,臻於完美以後才有機會放手一搏,辭掉教班向專業街舞者之路前行。
3. 社會接受認可程度不高
街舞印象,年輕人配上「型」與「潮」二字,但好些大眾仍認為只有「讀書唔成」、「輟學」、「無家可歸」才與街舞扯上關係,社會對街舞認知不足,成見仍深,要將跳街舞視為藝術表演,香港街舞者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面對種種困難,ET仍然抱着大夢想,期望將來可讓更多人全職成為街舞者,提升這門舞蹈的認受性,讓更多人透過這股不安的躁動,表達自己的澎湃與純粹。
你們想跟ET體驗街舞嗎?還想跟上回的調酒師傅學習「拋樽」嗎?快快讚好我們的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kywcaclap),再inbox我們你的姓名及聯絡電話,只要有5位15-21歲、沒上學又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參加就可成行,希望大家踴躍報名。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生涯規劃服務隊(香港島及離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