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14是中國的鬼節,新曆10月31是西方的鬼節-萬聖夜(萬聖節或諸聖節的前夕)。在香港,我們最容易感受到港人對這兩個日子有着差天共地的反應。
港人覺得盂蘭節陰森恐怖,會燒街衣祭孤魂野鬼,而且在當日會提早回家及晚上不要外出,雖然有些年輕一輩會到很「猛」的地方冒險,但普遍來說對,香港人是非常忌諱盂蘭節的。相反,萬聖夜卻非常熱鬧,有些人會盛裝打扮到蘭桂坊「慶祝」,有些人會到主題樂園的鬼屋「贈興」。到底是什麼原因,令港人對中國與西方的鬼節反應有這麼大的落差呢?
第一大主因當然是文化全球化,而商業活動最直接地把西方文化帶到華人社會。在外國,小朋友在萬聖夜會打扮一番,然後到鄰居家大叫「Trick or Treat!」來取得糖果和禮物。在摩天大廈林立的社會,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而香港衍生出另類慶祝方式。蘭桂坊有街頭派對,但盛裝打扮的卻是成年人,不少外國人在萬聖節也會到蘭桂坊感受香港的節日氣氛,每年兩大主題樂園也會花盡心思設計各種主題及鬼屋來吸客。
節日往往是商家賺錢的好時機,不僅有各色各樣的慶祝活動,而商店內與節日有關的商品也可以比平常賣得更貴,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下,人們的消費意慾也會較旺盛。這便鼓勵商家投入更多資源,造成一個消費循環。有人指,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西方文化更容易傳入亞洲,最終達至全球一體化。在商人的推動下,我們不知不覺地已經接收了不少外來文化,甚至會取代了我們本身的文化,西方情人節和七夕便是好例子。
白色情人節、元宵、七夕淪促銷時機
或許大家心中都會有同一疑問-最終中國傳統文化會被西方文化取代嗎?我試舉出一個例子來解答這問題。在過往多年,2月14日都是花店、朱古力店和餐廳賺到盆滿缽滿的大日子,鋪天蓋地的宣傳使每對情侶、夫妻,甚至單身的人都忙於為這節日張羅。既然情人節是一大商機,一年一次實在是不足夠。因此,亞洲地區更會於3月14日慶祝白色情人節。
白色情人節起源於日本,為了促銷糖果,商人鼓吹收到別人表白的一方應該向對方回禮。而近幾年,元宵節和七夕也開始被提起,有些商舖還以此作招徠。商人不斷尋找更多銷售途徑來鼓勵消費、刺激物慾,有些文化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被「發揚光大」。
我們在當中值得留意的是,節日雖然被「保留」下來,但是當中的性質有改變嗎?我再以今年中秋節為例,走進連鎖超市,推廣的不僅是月餅,還有各種禮盒、燒烤食品和用具,這些通通都放在當眼的位置,並且進行促銷活動。
雖然商人的意圖明顯,但是當中亦會使顧客聯想到送禮給親友及與他們一聚,而這不又正是符合了中秋「人月兩團圓」的中國傳統嗎?萬聖夜和鬼節,對華人來說的意義是什麼呢?全球化到底是破壞還是保護了我們的文化呢?我們又該如何在這大世界中守護我們的文化?這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陳潔珊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 科大商學院四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商場萬聖節 商機鬼咁多》,香港《文匯報》,2015年10月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0/09/MR1510090001.htm
2. 《迪園哈囉喂 笑聲多過驚》,香港《文匯報》,2015年9月20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9/20/YO1509200008.htm
3. 《海園「哈囉喂」鬼屋 躺靈床鬥喪屍》,香港《文匯報》,2015年9月18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9/18/HK1509180033.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