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鄺文峯
近日最矚目的電影,絕對是《異形》系列導演列尼史葛的新作《火星任務》。電影宣傳強調「救援只在一億四千萬哩之外」、「全球集氣」、「把他帶回家」,一看便知是有關外太空絕地求生故事。這幾年太空電影大行其道,由《引力邊緣》、《星際啟示錄》到《火星任務》,套套賣點不一,但都叫好叫座。然而,雖然《火星任務》得到不錯的評價,但看完之後,總覺得有點患得患失。
《火星任務》最好看的地方,在於主角如何扭盡六壬,由療傷、造水、種植、聯絡到逃亡,一步一步拯救自己。電影的訊息亦很簡單,正如主角最後所言,想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另一個問題。解決足夠的問題之後,就能活下去。絕地求生其實是老生常談,一開始觸發滯留的意外不用深究,主角安全獲救亦屬意料之內。那麼,在意外和獲救之間,除了自救,是否還可以有更多故事呢?
沒有《異形》的驚險刺激,沒有《引力邊緣》的超長鏡頭,亦沒有《星際啟示錄》的時空扭曲,《火星任務》又有什麼可以發展呢?細想之下,總覺得角色之間的互動缺乏張力,種種問題未點到即止。如果將電影角色分為三組,包括滯留火星的主角、回程太空船上的隊員和地球上的支援隊伍,不難發現,其實幾組角色都有點面目模糊。有人將《火星任務》視為外太空版的《劫後重生》,但後者着力描寫主角湯漢斯流落荒島的心路歷程,一幕幕與排球Wilson的對話,盡顯情緒起伏。相較之下,麥迪文在《火星任務》中就顯得有點平面。除了積極樂觀和有點頑皮外,好像看不出立體感。至於太空船上的隊員,也發展得太順理成章。無論是遺下隊友的內疚,還是發現主角生還的驚訝,好像都沒有足夠的着墨。最關鍵的情節在於決定叛變,折返營救主角。好像沒有猶豫,就達成共識。再看地球上一干後勤隊伍,明明太空船先斬後奏迫NASA就範,NASA竟然又有點既來之則安之,甚至順水推舟。拯救人員得知主角生還後,就是否通知傳媒,是否通知太空船隊員,是否冒險用五條命救一條命等問題上,明明可以描寫各種角力,但電影同樣流水賬式帶過便算。就連少有形象如此正面的中國,亦不計條件義無反顧出手相助。這樣發展下去,果然全球集氣,人人都成了全力救助主角的大好人。但與此同時,人人都變得沒有靈魂。
由此看來,《火星任務》就處於一個尷尬的定位──講獵奇,比不上《星際啟示錄》;講拍攝,比不上《引力邊緣》;講內心,又不及《劫後重生》。《火星任務》中的科普知識固然精彩,視覺特效相信亦能滿足一眾太空迷,但在欠缺戲劇張力的情節鋪排下,就此支撐接近兩個半小時,就難免有點單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