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香港學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正是因為積極參與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在資本和技術的引入和轉化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賺得盆滿缽滿。如果說過去30年香港在改革開放中發揮了連貫中西的作用,那麼現今更應當搭上「一帶一路」的便車,乘上「一帶一路」的大船,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到新的機遇和方向。
熟悉國際市場,通曉國際規則
香港在熟悉國際市場,通曉國際法律,接觸國際文化等方面有獨特優勢。任何企業,只要走出去,都要了解和操作國際財務和法律準則。香港的會計和法律都與國際準則高度趨同,會計準則也在很大程度上採用了英國會計準則的模式。1976年,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首次頒行會計準則,直至2006年6月,生效的會計準則共有31個,財務報告準則7個,此外還有若干準則的解釋性公告。這些會計準則和財務報告準則無論是在準則名稱和編號,或是其準則內容,還是在其後的準則指南都與國際會計幾乎相同。可見,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已經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高度趨同,實現了國際化。
香港亦是國際仲裁中心,可為內地和國外企業提供理想的中立仲裁。特區政府不斷完善香港的仲裁及商貿法例,現行的《仲裁條例》,以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為基礎,採用一套廣為熟悉的國際仲裁制度,便利商界和仲裁人員使用。在香港作出的仲裁裁決,現可根據《紐約公約》在大約一百五十個司法管轄區強制執行。除此之外,香港在語言、管理及文化方面同樣有國際化的優勢,能夠為「一帶一路」的國際化帶路。
在金融方面為大戰略服務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提供金融服務,發掘國際市場和資源方面有一技之長,不僅適合在「一帶一路」中扮演橋頭堡角色,更能夠為「一帶一路」戰略帶來實際的貢獻。香港不單是中國最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更在國際金融領域的交易經紀、產品存倉及行政管理扮演重要的角色,亦是引導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基石。同樣,在「一帶一路」中,香港更能發掘沿線國家的新項目,承接中國資本進入相關國家有關項目的重要使命。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處於起步階段,香港能夠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和相關服務,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香港有條件成為「一帶一路」戰略中投融資、支付結算和資金通道方面的金融中心。
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存款總量已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了人民幣離岸資金總和(約2萬億元)的一半。香港的經濟自由環境已連續20年被Heritage Foundation評為第一名,來自36個國家的70多個全球100大銀行在香港設有分支機搆。研究機構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香港與內地新股集資額高達290億美元(約2262億港元),較美國同期150億美元集資規模多近一倍,成為全球最大新股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香港有條件在金融領域為「一帶一路」戰略作出特有的貢獻。
國際人脈資源,可直接投資「一帶一路」
除了國際化和金融服務,香港還有國際人脈資源的優勢。「一帶一路」中,海外華僑是主要的依託力量。香港與大多數海外華僑血脈相連,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和價值理念方面與海外華僑更接近,可以起到溝通的作用,發揮人脈優勢,特別是與東盟華僑展開合作,為「一帶一路」提供市場,尋找合作夥伴。通過人脈資源,尋找投資機會的同時,香港也可以作為主體直接投資「一帶一路」。
歷史和時代賦予香港新的機遇和使命,香港有條件成為戰略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戰略節點之一。「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對於香港來說,時不我待,抓住機遇,只爭朝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