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維揚(左)、劉倩(右)聯同日本學者的研究小組研製新型納米活性層材料。 浸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子優) 浸會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黃維揚,與浸大校友劉倩博士及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原寬的研究小組,成功研製用於光電能轉換的新型納米活性層材料。該科研成果獲得國際重視,有關論文獲選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刊登。
是次研究採用由下而上方法,合成一種新型具有光功能、以雙聯吡咯啉類鋅複合物為活性成分的納米片,此材料可有效將光能轉換為電能。
黃維揚說:「新物料最大的好處是可因應不同的應用,自行選擇材料,如金屬離子及化學有機配體,透過由下而上合成,製備出各種結構和性質不同的納米片。」而比起過往其他由下而上合成的納米片,該新研發的納米片可有效收集可見光,而且易於沉積在各種平面物料,成為可轉換光電的新材料,並期望日後更有效研究它的其他新用途。
另外,浸大中醫藥學院博士趙玲近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消化學術大會上,憑「便秘患者的代謝組學研究」論文,奪得優秀會議論文二等獎。文中指出與健康人士比較,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血漿脂肪醯胺水平較高,脂肪酸水平較低,而兩者比例的降低直接與腸道傳輸異常相關,有關發現顯示,脂肪醯胺可能是功能性便秘潛在的代謝靶標和治療靶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