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是學非》節目已告一段落,但湯兆昇已將其科普脈絡延展至網路世界。黃偉邦 攝
走入「公仔箱」感港人喜歡科普 盼「科學Sense」助民防受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科普教育節目《學是學非》深入民心,展現了物理化學的理論原來與生活息息相關,也因此令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人氣急升。由校園走進「公仔箱」,宅男Look的他因其搞鬼風格被網民封為「網絡男神」,街坊尊稱他「湯博士」,好友也「揶揄」他成名了。他從生活細節出發講科學,「揭示」了「搣橙皮」其實大有學問,更可能是學術界的「未知領域」,也發現其實港人對科學比想像中熱情。他笑言,不懂科學不會怎樣,「不過,有科學Sense(觀念),你不會那麼容易受騙。」
走進「公仔箱」的觸發點,就是電視台的一通電話,湯博士說︰「電視台希望我講解物理問題,一開始在中大拍攝,之後就越走越遠。」之後,他成為電視台常客,講對白又要學走位,更試過隨節目組租船出海,去小島上講解「片石仔」的原理。
在節目中,經常看到湯博士毫無包袱地與「柴娃娃」的美女「是非精」一邊搞笑,一邊講解科學原理,「無辦法啦,我賣不到靚仔,只可以賣搞笑,扮宅男。」弦外之音,似乎認為自己並非宅男。
浸熱水易去皮 原理無人研究
節目時間矜貴,要做到深入淺出,湯經常到網上找參考資料,務求令其「一分鐘科學理論」扼要又準確。在他的經驗裡,原來最「表層」的日常疑問最難解釋,「例如『搣橙皮』,為什麼浸過熱水後會更易去皮?有人說是因為冷縮熱脹,我認為不是,於是去問生物學的博士。他用了整晚看文獻,發現原來無人研究過這個問題,最接近的答案,很可能是因為熱水令它的纖維改變,可能這可以成為下一個搞笑諾貝爾的研究題目喎。」
出鏡成明星 處處有「粉絲」
節目是否受歡迎,收視率亦未必能準確反映,但湯博士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當中的改變。除了是周邊的人會笑言「昨晚在電視見到你喎」,也多了街坊看到他時「虎視眈眈」,「試過在茶餐廳吃早餐後埋單,收銀阿姐問我是不是電視上那個人,我對她說是啊。」那有沒有折扣?「沒有。唯一一次是我上了的士,司機一直在倒後鏡中看着我,不記得起錶,直到我提醒他,他才說我好像電視裡的博士,我想那次我賺了一毫幾子吧,哈哈......」也有些人一眼就認出他,多數是小朋友,但也有一次有人在地鐵車廂老遠就大叫「湯博士」,然後整車人就看着他們上演一幕「見面更勝聞名」般的情境。
電視裡的片段,除了深入家家戶戶,也漸漸走進大學、中學的課堂,湯博士笑言︰「學生見到也會更有興趣,有些笑料,大家開心點,也幫助到教學。」有時他也會收到中學教師的電郵,討論節目中提到的物理知識,「但更多的是問我道具可以在哪裡買到。」
在網路世界,台灣有科普網站「泛科學」、內地有「科學松鼠會」,香港似乎未能說出一個主要的網站,湯博士認為,很多人對科學有興趣,只是在香港教育制度的限制下,大家未能走出考試的框框去加以追求。
的確,不懂科學死不了,但湯兆昇認為,科學知識在某些時候有其重要性,「有科學sense(觀念),你不會那麼容易受騙,有人說奶粉裡的某些物質可以幫助成長,一般人聽了不會質疑,但我們會再問問題,例如是什麼物質,要多少才有效,對什麼人有效等,科學上有沒有什麼證據等,令你對新事物有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