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小組討論頗要求同學即場反應,從考核制度觀之,準備時間只有10分鐘,不僅要思考、鋪陳首輪發言的論點,還要視乎發言順序調整表達的內容,考生不得不打醒十二分精神。此外,還要審慎分析題目,了解當中的語境。若能好好掌握題旨,既能避免陷阱,亦可令發言更有深度。以2012年的文憑試考題為例:
政府要舉辦一個暑期活動予中學生,以拓寬他們的學習經歷,就以下三個選擇,加以討論。
殯葬服務 寵物護理 廢物再造
同學在繼續閱讀之前,可以先考考自己:這題的關鍵字詞是什麼?為什麼它們重要?當中反映了怎麼樣的語境?
從考試的角度看,此題題目可謂「字字珠璣」。首先是「政府」,「政府」是暑期活動的舉辦者,也是組織者,意味活動是公共機關所舉行─思考得更深入一點:政府舉辦活動,乃使用公帑,也即是公眾所繳納的稅收,故此,政府怎樣運用公帑、活動最終的成效,也應受到監察。第二個關鍵詞是「一個」,題目要求從「殯葬服務」、「寵物護理」、「廢物再造」三個選項加以討論,最後目的是選出「一個」活動,因此,考生固然可以廣泛地比較三個活動之優劣,但必須嘗試選出一個最適宜舉辦的活動,換句話說,題目含蓄地要求考生表達立場。
三選一暗示立場,也意味着需要比較,從而去劣存優。何為優?何為劣?則視乎比較的標準。題目其餘的關鍵字詞提供了討論的方向:「暑期活動」、「中學生」、「拓寬」、「學習經歷」。這個由政府主辦的活動在「暑期」舉行,暑期活動不同於正規、恒常的學習,似乎可以突破傳統校內學習的框框。「暑期」二字暗示活動的期限,「中學生」則言明活動的對象─中學生平日的「學習經歷」是怎樣的?以公開試主導的課程?側重於書本知識?設計什麼暑期活動,較能「拓寬」他們以往的「學習經歷」?
合而觀之,政府舉辦的這個活動的對象是數量極為龐大的中學生,如何使公帑(資源)用得其所,又能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加以拓展(成效)?這是題目的關鍵字詞給我們的思考方向。■邱嘉耀 中文尖子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