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6月,由杜葉錫恩教育基金主辦的 「2015全港小學生進步獎」起動禮上,近百名師生校友現場為杜葉錫恩(前排左五)慶祝102歲壽辰。 杜葉錫恩教育基金facebook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要改善社會環境、為民生解困,杜葉錫恩認為必須從教育入手,遂於教育尚未普及的上世紀50年代起,致力為基層孩子爭取接受教育的機會,更決定自己辦學。在申請過程中,她與當時政府部門交涉時屢遭挫折及刁難,令她多次傷心落淚,但她拒絕言棄,終在1954年創立慕光中學(現為慕光英文書院)。多年來,她心繫社會工作及教育事務,成就獲高教界的肯定,獲港大及中大頒發榮譽博士銜。
上世紀50年代,香港社會貪腐問題嚴重,教育尚未普及,基層巿民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就無法向上流動。當時身為職業教師的杜葉錫恩抱持「所有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努力為寮屋的孩子開辦學校,及多次向當時的教育署長請求協助將計劃擴展,但多次遭到刁難,消防署官員又在學校消防規格設計上多次無理挑剔,令她傷心落淚。
外表柔弱但性格堅強的她,熟讀相關的法例條文,在多番爭取下,1954年終於在觀塘啟業村荒廢農地上創立了慕光中學,為草根階層孩子提供教育機會。
以校為家 輪椅上關愛學生
開辦學校所費不菲,在未獲政府資助下,學校營運捉襟見肘。為籌錢加強校舍的消防規格,杜太在當時的浸會學院兼職教書,為學校貢獻出八成薪金;晚間又爭取時間到夜校教書,幫補慕光的其他開支。
慕光創校以來,杜葉錫恩親力親為、言傳身教,多年來出任該校校監,以學校宿舍為家。據了解,校內教師聘約均由她親自簽署。多年前,她需以輪椅代步,但仍關注校務發展及貧苦學生的資助方法,為學校出謀獻策,包括提出額外資助基層學生的課外活動及學校旅行費用。
校友設教育基金 回報校監
2013年適逢是杜太的百歲壽辰,書院歷屆校友特意成立「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以秉承她終身服務市民的精神,資助本港教育事業。心繫學校的她亦一直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即使年屆百歲,也現身向師生及賓客見面。
杜太積極貢獻社會的精神獲高教界肯定,她於1988年已獲港大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2013年再獲中大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港大發言人指,她畢生致力為社群謀福祉,在教育、社會福利和誘導青少年罪犯改過自新方面貢獻良多,港大對她的離世致以哀悼,並衷心感謝她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杜太近年將自己一批手稿、書信等文獻紀錄捐贈予浸大,有關資料記載了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官僚主義和腐敗的事件,及她在香港從事各項公職服務的紀錄等,館藏於浸大圖書館,公眾可於圖書館網站閱覽「杜葉錫恩數字化出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