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模擬試題


資料A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國心態,應該是強而不驕,威而不怒,怒而不躁,隱而不顯。中國傳統文化即深蘊此道。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本就有諸多國家或勢力或假或真地對中國心懷恐懼,有意無意地提及「中國威脅論」。

前段時間日本、越南和菲律賓與中國的關係並不愉快,但此次習近平不計前嫌赴馬尼拉參會,不久前也訪問了另一「冤家」越南,再之前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中日韓峰會期間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都體現了國家間競合關係的複雜性。中方近來超越爭議問題、主動的「接觸」行動,均彰顯了大國心態和風範。

資料B

習近平乘坐的專機抵達南非比勒陀利亞瓦特克盧夫空軍基地。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南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快速發展,兩國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各領域務實合作深入推進,人文交流蓬勃開展,國際合作日益密切。他強調,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是在非洲大陸首次舉辦的中非峰會,對推動中非關係全面發展、促進世界更加均衡、包容、可持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及就你所知,指出什麼是「中國威脅論」。

(b)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中國如何回應「中國威脅論」。

(c)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評論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和面對的挑戰。

參考答案

a. 「中國威脅論」長期以不同形式在西方的媒體出現,先有「黃禍論」,後有「世界工廠論」等。

「中國威脅論」可以分為軍事和經濟兩部分。軍事部分指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軍費開支增加、各類武器研發、軍事演習等行動,顯示出中國有進行軍事擴張。有國家則聲稱中國政府近年來展開的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工程含有軍事目的,企圖建立大空中的霸權。

同時,亦有評論指出中國出口貿易巨大,將成為「世界工廠」,拖垮其他國家的相關產業;隨着全世界都使用中國製造的產品,中國的「經濟威脅」將遍及全球。

b. 首先,為了回應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建立友好國際形象,中方多次在國際場合上提出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務求消除外國對中國的成見,強調中國無意作軍事擴張,只想專注經濟發展,成為經濟強國。

在國際關係上,中國主張「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強調要建設「和諧世界」,強調在國際上會走一條奮力崛起而又堅持不爭霸的道路,並提及「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中國現已加入130多個國際性政府組織,也簽訂了如《核武器不擴散條約》等267個國際多邊條約,積極地在反恐、防核擴散、維和、經貿、環境各方面與國際合作。

中國也提出了建設以「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為內涵的「和諧世界」,體現希望與各國和平共處的願望。和平崛起的要義包括:在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的同時,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的和平;崛起的支撐點是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以及雄厚的資金積累,但崛起又離不開世界,故必須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世界一切友好國家或地區發展經貿關係;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或者威脅任何國家,中國不會稱霸。

c. 經濟方面

中國在經濟力的表現最為突出,其GDP增長率為世界第-,2003年至2007年平均增幅約11%,現時GDP在全球排名第二。就國家資源而言,中國政府藉改革開放帶動農民往城市就業,令國家的人力資本位居世界前列。

同時,改革開放令中國與國際間的經濟關係愈趨複雜,在利益緊密的情況下,中國和各國的經濟矛盾和衝突在所難免。經濟衝突主要表現在貿易領域。

近年來中國與外國在食品安全、人民幣匯率等貿易議題上出現不少摩擦和爭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開放市場和投資領域,透過在華的跨國公司大力拓展機械、石油、汽車,但在資訊技術、金融服務業等產業開放競爭的同時,國內相關企業將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

軍事方面

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領導層認為世界短期內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因此進行多次裁軍。中國解放軍已裁減至約200萬人,裁軍幅度大。近年來,中國開始在國際維和行動中扮演積極角色,如派遣海軍艦隊往非洲國家索馬里附近的海域打擊海盜,反映中國已具備現代化的軍事力量。

中國軍事力量雖然得到改善,提升了綜合國力,但有不少西方國家質疑中國提升軍力和積極參與維和行動的意圖,擔心東亞局勢以至世界安全受到威脅。如何妥善回應其他國家的質疑,是中國政府在未來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科技方面

中國在科技上的發展已有長足改善,例如近年來科研人員的人數逐步上升,能夠自主研究新技術。

雖然中國整體科技水平仍較落後,其航天科技的發展卻位居世界前列,分別在人造衛星、火箭和載人航天3方面取得驕人的成就。目前中國研製的12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基本上滿足了發射不同用途衛星的要求,至今進行了逾60次發射。

資源方面

中國的能源資源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但種類不均衡,九成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卻只有不足一成。同時,中國的能源利用率也很低,只有32%左右,比發達國家低了10%,差距很大。中國開發水能源資源的利用程度僅達到17.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50%以上的水平。

能源的供求矛盾會日益突出,除了煤以外,中國在今後20年實現現代化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總量至少是目前的兩倍至5倍。中國1993年起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目前還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儲備制度,因此很容易受全球原油價格的影響,令國家經濟發展存在隱憂。

外交方面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態度和評價發生重大轉變,從因意識形態的不同而對中國政府排斥和孤立,到因中國的急速經濟增長而嘗試認同,並研究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藉改革開放轉向正面。

外國對中國態度的轉變有助中國與各國建立良好關係,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積極角色,但從歷史來看,一個大國的崛起,很多時候導致軍事擴張和政治霸權,因此有國家認為中國的崛起會成為威脅東亞甚至世界安全的因素。

概念鏈接

1. 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而綜合實力來自國家的物質實力和精神實力。物質實力是指國家軍事、經濟、科技、國家資源等有形國力;精神實力則指文化影響力、社會經濟體系、民族凝聚力等有助國家發揮物質實力的元素。綜合國力的高低,將影響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和其影響力。

2. 中國的綜合國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曾發表《國際形勢黃皮書》,評估各國的綜合國力。研究發現,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但整體實力仍低於美國,可歸類為國力次強的國家。

相關新聞
中學招生迎潮流 強調「減壓」「免操」 (圖)
升中人數續跌 英中「加班」更易入 (圖)
中學揭「抄功課群組」 籲家長留神被屈
中學「教語」微調 次周期維持安排
打破「科學悶局」 嶺大將辦4課程 (圖)
「石屎」「森林」並存 嘆港人「走寶」
李小龍「復活」教健身 理大生「鬼點子」奪冠 (圖)
羅馬街頭拉夫 英男拔拳相助 (圖)
尋夢萬花筒:為動畫角色「發聲」 讀配音班易入行 (圖)
職說未來:職涯發展7能力
生涯歷程:大專入學面試貼士
和平崛起 絕不稱霸 (圖)
模擬試題
尖子必殺技:綜合實力強 貧富懸殊須重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