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A:2014年有關香港青少年
自拍文化調查
行為 認同比率
經常將自拍照上載到社交媒體 81%
在社交媒體上見到自拍照得到「讚好」,自信心會提升 44%
認為自拍是朋輩分享的重要途徑 60%
認為自拍是滿意自己樣貌的表現 49%
會用修圖軟件,將自拍照美化後才上載 72%
資料B
在這波席捲全球的自拍浪潮下,即時通訊軟件商LINE於2014年8月推出最適合自拍的相機App「B612」,除了能讓使用者利用單手拍照的功能外,B612也提供自動人像對焦、設定前鏡頭為預設拍照鏡頭、內建濾鏡、拼貼模式、影片模式等功能,讓使用者在同一個app內就可以完成拍照、編輯照片等所有動作。使用者還可以直接上傳B612的照片至LINE、Instagram、facebook等其他社交平台,與好友一同分享照片。
資料C
在新浪微博上搜索「自拍」,能搜索到
6.98億條結果
資料D:節錄自2014年本地報章報道
透過自拍,能強調某些個人特質,向外界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並強化自我認同感,也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的方式。自拍雖然快樂又好玩,但玩出禍的事例近年亦屢見不鮮。還記得去年在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追悼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和丹麥首相施密特3人齊齊面帶笑容玩自拍嗎?
此外,英國一名19歲青年Danny每天都在家自拍,為了擁有模特兒身形還減重13公斤,後來更因為對自拍照愈看愈不滿而仰藥自殺,幸最終被救回。可見自拍一旦成為心癮,可能會引發各種極端想法和危險行為。
想一想
1. 參考以上資料,指出及解釋導致青少年熱衷於「網絡自拍文化」的其中兩項因素。 (6分)
2. 「網絡自拍文化對青少年個人成長的弊多於利」。你是否同意這看法?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8分)
概念鏈接
資訊素養: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除了懂得搜索資料的技巧外,更需要掌握辨別資料真偽、組織創造資訊等能力。也指運用資訊時需要遵從一定的道德操守,如不發放虛假資訊,不參與網絡欺凌。
我我我世代:源自《時代》雜誌的文章,泛指千禧世代出生的一群年輕人,熱衷於互聯網,經常以相機自拍,然後放上網分享。他們自戀、自信、懶散,但也有創造力,能夠影響社會。
參考答案
1. 科技發展:拍攝科技及互聯網科技發展迅速,增加青少年熱衷於網絡自拍文化的機會。隨着手機於青少年間普及,拍攝照片成為舉手之勞。拍攝後,透過美化軟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大師」,更可以即時透過互聯網上載至社交網站,享受分享及提供讚美等方便的功能。勇於嘗試新事物的年輕人,對此趨之若鶩,並形成習慣。資料B提及B612軟件和社群平台,讓自拍文化更加流行。
文化全球化:網絡自拍熱潮捲全球,吸引青少年跟隨此行為。外國政要、名人和影視紅星喜歡透過自拍軟件及平台,分享日常的大小事情和生活習慣,吸引大量追隨者,形成社會風潮。文化全球化下,全球都分享着共同的習慣與喜好。青少年熱愛追捧明星,容易受明星效應影響,參與自拍行動。資料C指出,互聯網上有關自拍的相關條目多達7億,可證明其全球流行程度。
自我表現:自拍可以突出個人形象,吸引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踴躍嘗試自拍。自拍照片,向外界展示了個人的外貌特徵與性格形象,從而獲取別人的認同與評價。拍攝者可以更認識自己長處及優點,也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建立自尊感與自我概念。青少年處於成長探索期,需要透過別人評價來肯定自我存在價值及辨識自我,故熱衷於自拍分享。資料A中,44%的青少年認同自拍可以別人對自己照片的評價提升自信心,49%認為自拍是滿意自己容貌的表現。
2. 同意弊多於利
妨礙正面價值觀的建立:自拍文化宣揚自我中心的觀念,不理會拍攝場合及他人的心情,欠缺同理心;以修圖軟件美化個人外貌,掩飾真我,間接鼓勵以貌取人,妨礙青少年建立正面價值觀。
影響正面自我價值的建立:自拍者容易過於在意他人評價,依賴讚好的數量來鞏固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妨礙全面認識自我,不利建立自尊感。
網絡欺凌,破壞人際關係:自拍者只關心自己拍攝留念,不理會他人感受,容易惹人反感,招來非議,損害人際關係;照片上載至網站後,網民可自由評價、留言、轉載。部分網民口無遮攔,對朋輩的分享任意批評,易造成網絡欺凌,破壞人際信任。
不同意弊多於利
認識自我:透過自拍所呈現的自我概念,青少年更能夠發掘個人特質,了解自己的強項優點;透過同儕間的認同讚美,有助建立正面自我概念,提升自尊感。
鞏固人際關係:自拍後,照片會上載至網上社交平台,或以手機軟件與朋輩或家人分享,描述自己的近況及喜惡,有助拉近彼此的關係及提供社交話題,鞏固及拓展社交圈子,有利個人成長。
發揮潛能創意:透過手機自拍,需要運用一定的攝影技巧及創意,發揮手機內的應用程式去優化或修改效果。
結語
科技發展使「網絡自拍文化」出現,有助處於自我探索及塑造期的青少年認識自我,開拓社交圈子,發揮創意,鞏固人際關係。不過,網上虛擬社群的關係,始終有別於現實世界的人際相處。學會平衡,從多元途徑去建立自尊感及人際網絡,方可化挑戰為機遇,順利度過成長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