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踏入12月,大家在逛街時會看到商場已換上美輪美奐的聖誕裝飾,有些更會舉辦聖誕主題活動,令商場變身為節日景點。雖然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其他非天主教或基督教信仰的地區,例如是香港、日本等地,人們的生活模式與西方國家十分相似,他們也會慶祝西方的傳統節日。聖誕節作為文化全球化的現象,往往會引起西方文化入侵的爭議,今期專題會從不同層面分析聖誕節的影響。 ■劉彩珊老師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新聞背景:佳節將至 奇招吸客
每逢節日,香港各個商場和主題公園都會推出各種應節活動,以圖吸引客人,傳統的如在外牆佈置聖誕燈飾,或是在室內放置大型裝飾品,近年則邀請團體來表演,或是推出套票優惠,以期達到吸客目的。
紀念變商機 聖誕老人成主角
全球化其中一個爭議點是西方文化藉全球化,影響甚至入侵各地的本土文化,令年輕一代熱衷慶祝西方節日,例如情人節、萬聖節及聖誕節;卻冷待例如七夕、盂蘭節等中國傳統節日。
對於這些爭議,我們可以運用概念「消費主義」論述聖誕節的普及,不一定會令西方文化取代中國文化。
在新聞報道中可見,聖誕節充斥消費訊息,商人和市民所關注的是節日的商機和娛樂。例如聖誕老人原為紀念一位樂善好施的土耳其主教,但現在聖誕老人已成為送禮物的代表人物,向世人宣告消費的佳音,甚至令人們誤以為聖誕節的主角就是聖誕老人,而非耶穌基督。曾有牧師批評商業化的聖誕節,令不少人忘掉聖誕節的原意是與他人分享財富,關懷窮人。由此可見,人們樂於慶祝聖誕節的原因,並不是受西方傳統文化吸引,而是透過節日作娛樂消費,故此西方文化入侵的論說不成立。
淡化宗教意義 被批為「反耶穌」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政府和企業為了實踐宗教平等,避免冒犯其他宗教信仰人士,會刻意淡化聖誕節的宗教色彩,反而抹殺了節日的文化涵意。例如以「節日快樂」取代「聖誕快樂」,或者是把聖誕節改名為「冬日節」。跨國企業星巴克(Starbucks)每年都會推出聖誕版紅色咖啡杯,杯身印有雪花、聖誕樹和鹿等圖案,但今年推出的咖啡杯,就刪去所有與聖誕有關的圖案及描述,只留下綠色的美人魚商標及紅色杯身。雖然星巴克解釋他們是以簡約及安然的原則作新設計,但英美宗教界人士批評星巴克「反耶穌」,更形容這是「向聖誕節開戰」。
滿街聖誕裝飾 救恩扶貧誰識?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放在各個議題中會有不同的分析層面或向度。以聖誕節為例,同學可從外觀、行為和價值觀3個層面,分析它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力。
外觀層面
聖誕節在外觀層面的影響包括聖誕裝飾及衣着。聖誕節裝飾例如聖誕樹、松果、聖誕老人和鹿,在12月的香港街頭可謂隨處可見,不少家庭也會在家中佈置聖誕裝飾。此外,人們都愛穿上紅色的衣服或戴上紅色聖誕帽,參加各種節慶活動。
行為層面
行為是指節日中人們必定會做的事情,也就是聖誕習俗。人們除了會作聖誕節裝飾外,也會舉行聖誕舞會,互相贈送禮物代表祝福。傳統的聖誕大餐更會有烤火雞等西方美食,香港的中小學每年都會舉行聖誕聯歡會,同學們在班房內互相分享自備的美食。
價值層面
聖誕節是紀念救主基督降生的聖餐崇拜(天主教與東正教稱為「彌撒」)。耶穌卑微地誕在與家畜同住的馬槽,代表上帝樂意與世人同在,特別是活在貧窮與困苦的人。為紀念救主基督耶穌的降生,人們跟從聖經「施比受更有福」的教導,向他人贈送財富 / 禮物,幫助社會中貧困與有需要的人士。
從上述3個層面分析了聖誕節的影響後,可看到聖誕節在外觀層面影響力最大,香港的街頭、商場甚至家居都佈滿聖誕裝飾。在行為層面,人們大多跟從西方聖誕習俗進行各種慶祝活動,只不過在飲食習俗方面,人們因口味差異而較少進食火雞。價值層面的影響力則是最弱,商界視聖誕節為黃金消費檔期,着力催谷市面的節日歡樂氣氛,市民亦把聖誕節當成年終的娛樂活動,聖誕節救恩扶貧的意義漸被遺忘。
背景知識:消費主義(Consumerism)
自18世紀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急劇提升,製造出大量商品。然而,大規模的生產使商品供過於求,要解決生產過剩,就必須透過刺激大眾的消費意慾,去擴大市場的需求,藉此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消費主義改變人們對消費的理解,由過去滿足需要(needs)的消費,轉變成滿足慾望(wants)的消費。在現代社會,消費已不只是去滿足實際需要,更是為了滿足某種慾望、感覺。人們所消費的,不單是商品的實際功用和使用價值,而是它們背後的象徵意義。例如人們購買不同款式的服裝,服裝的功用不單是蔽體,而是為了表現出個人的衣着風格。
概念鍵接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消費主義 (Consumerism)
文化交流 (Cultural interaction)
想一想
1.根據資料,試解釋何謂消費主義。
2.承上題,香港的聖誕節如何體現了消費主義?
3.有評論認為現今人們只重視聖誕節的消費,而忽略了聖誕節的意義,你同意嗎?試解釋你的答案。
4.文中把文化分為外觀、行為和價值3個層面,你認為香港最受哪一個層面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答題指引
1.同學可根據資料,指出消費主義即是透過刺激大眾的消費意慾,去擴大市場的需求,藉此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2.同學可指出香港在聖誕節時,各商場和主題公園都推出優惠吸引顧客消費,這點體現了消費主義。
3.本題屬於開放討論題,同學可以自行評價,但應先指出聖誕節的意義為紀念耶穌降生,而評論重點則在於聖誕節的消費是否與聖誕節的意義無關。
4.同學可以自行分析香港較受哪個方面影響,如認為最受外觀層面影響,可以指出香港在聖誕節時聖誕裝飾隨處可見,而行為層面則是大部分人都會慶祝聖誕節,如交換禮物或吃聖誕大餐,最後價值層面則指紀念救主基督降生。同學們需留意這題是選出香港最受影響的一方面,因此不需要否定香港有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延伸閱讀
1. 《兩子之母拒買禮物 DIY踢走「物質聖誕節」》,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2/08/GJ1512080023.htm
2. 《奧海城MegaBox 齊谷聖誕檔》,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1/20/FI1511200030.htm
3. 《聖誕旺季冷清 重創零售旅業》,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5/11/22/GJ1511220017.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