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一九五九年我第一次訪問重慶,還可以看到長江上縴夫的人力縴拉貨船和叫喊的情景。
事隔五十六年,今天長江上游縴夫的叫喊已成絕唱。
當然,經過十年的整治長江,炸狺F許多險灘和暗礁。但更多的是機動船隻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勞動強度大大減少。終於使這種屬於川江特色的縴夫,最後退出了勞動舞台。
中國過去科技落後,許多生產和服務性行業都要靠人手,縴夫便是這種重勞動的典型。如果不是身體強壯,甚且孔武有力,絕對難以進入縴夫這個行業。
縴夫們幾乎是全祼體地在牽茪@條粗大的繩子,花力氣地進行勞動。口中一直呼叫荂G「嘿喲!嘿喲!」或者叫茪f號:「穿惡浪喲,闖險灘喲,齊心把船拉喲!」不過,口號也許是後人創作的,真正的縴夫不會這樣文縐縐地叫出詩一般的口號。
中國人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靠這種縴夫精神延續茈螫琲瑰u良傳統,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物質文明,成就了今天一個強大的中國。
縴夫也不光是只靠力氣。牽頭縴的,還得懂得看水路,防川中暗礁。帶頭人十分重要,他的叫聲就是指揮,協調眾多縴夫用勁一處使力。有時會像歌唱一樣叫荂G「過險灘了喲!號子嘛吼起來喲,嘿喲!嘿喲!」
「川江號子」終於成為國家非物質遺產。張藝謀等電影導演曾創作了《印象武隆》等劇本。武隆是重慶下游鄰近長江的一個縣,大概長江許多險灘都集中在那裡。
我也曾經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經過屢經爭議的長江三峽工程地區。三峽工程曾經在全國人大會議中爭論十分劇烈。我當時是人大代表,參加了這一場討論,但我不是水利專家,沒有發言的份兒。但這一場辯論,並以全國人大歷史上最多反對票通過的議案,卻在我參政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