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時報》昨日舉辦座談會,邀請學者對選後兩岸關係進行展望。 特派記者葉臻瑜 攝
香港文匯報訊(特派記者 葉臻瑜 台北報道)台灣《中國時報》昨日舉辦「選後兩岸關係展望」座談,兩岸9位學者分別表達自己對此次選舉的觀感,以及對兩岸關係面對未來的走向的研判。大部分與會學者認為,此次國民黨在台灣選舉中的失利,是其執政期間社會內部治理的失能和實效的反應,並非大陸因素和兩岸關係的影響。而今次選舉後,兩岸關係走向風險控管期。
在「一中」框架內挖掘新價值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研究員鄧旭稱,自己在幾日的台灣大選中觀察到,台灣選民同2012年相比更理性。「大陸進入新常態,台灣也進入新時代」,他說,「九二共識」的關鍵,不在於表述,也不在於名詞的選擇,而在於雙方默認的核心價值就是「同屬一中」。「『九二共識』是底線,但是要挖掘雙方還沒有挖掘出來的價值。」
鄧旭強調,兩岸在經濟上面臨着各自的難題,同時,就經濟議題可探討部分也有很多。「兩岸經濟合作有新空間、新的領域,16日亞投行開張了。不要在目前民共雙方找到共同表述方式之前,先把兩岸經濟合作放棄掉了。」
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稱,「如果說之前是兩岸關係的機遇期,那麼從『大選』之後就應該說,走向了兩岸風險的控管期。」他認為,選後的台灣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面對兩岸關係今後的微妙變化,雙方需要有互信,有溝通渠道。
需管控漸進式「台獨」
洪奇昌承認台灣經濟確實進入一個低成長的狀態,近兩年的經濟成長率也只能維持在國際水平以下。「經濟不是用『拚』的,是需要很多要素條件才能產生經濟成長的動能」,他認為,下一波經濟周期到來的時候,台灣能不能跟上「大潮」,同大陸以及台灣在區域經濟的角色扮演上密不可分。
對於台灣再一次實現政黨輪替,兩岸學者倒保持平靜態度,認為兩黨輪流執政將成為常態,無須大驚小怪。需要管控的是今後台灣出現漸進式「台獨」,比如課綱「去中國化」等等問題,或令兩岸小摩擦不斷。
官方交流需更多「大智慧」
學者們比較認同,未來兩岸民眾之間的交流往來絕不會停止,而官方交流則需要更多「大智慧」。
「由於勝選的民進黨和大陸之間不存在政治互信,那麼兩岸未來能夠遊走的灰色空間很小。」在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看來,選後的兩岸關係將在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職後「見分曉」。他認為,「5.20」之前如果說對蔡英文是「聽其言」,那麼「5.20」之後將是「觀其行」,「維持現狀不等於和平發展,希望蔡英文盡快拿出實質的,滿足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和兩岸和平穩定延續的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