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小學生以普通話上中文課的情況。 資料圖片
校長:不宜「一刀切」反對 專家籲回歸學術角度討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教育局早前於中小學中文學習領域課程諮詢文件提出,學校可「繼續以校本方式推動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普教中」)」,即沿用過去多年的做法,但卻引起部分人極大迴響,包括擔心「普教中」會削弱學生粵語能力、師資不足等。面對社會意見紛陳,有中小學校長均認為,社會應讓校方根據校情及學生的學習需要等,推行「普教中」,又呼籲各界人士尊重校本專業,不應「一刀切」反對推行「普教中」。有專家指,「普教中」屬語文教學議題,「希望社會可以單純地從這角度探討,讓其回歸學術。」
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林建平接受本報查詢時指出,普通話屬漢族的通用語言,「用普通話教通用語文(中文)是理所當然的,正如內地、台灣及馬來西亞都是用此學華語,這叫『言文合一』。」
「普教中」助學童建語感
就「普教中」的成效,他指目前未有一項大型研究得出實際的數據分析,但中心過往從觀課、與前線教師交流時發現,「普教中」能為小學生建立語感、培養寫作時的規範意識,也有老師反映不少學生的寫作字數由300字增至500字至600字。
他透露,中心剛展開一項為期約6年的「普教中」研究,在近8所小學採樣分析高小生以「普教中」的學習成效,期望屆時可提出教學建議。
對於「普教中」近年屢被政治化,他坦言,「普教中」本應是語文教學議題,但現時爭議卻多從語文教學以外出發,呼籲社會讓其回歸學術,更理性合理地討論,「『普教中』並無排斥或迴避粵語,教師亦需要在課堂教授學生某些字詞的粵語正音,例如骨骼(讀格),而除英文科,其他科目亦會以粵語教授。」
普粵各一班 依需要入讀
荃灣商會學校今年開設兩班小一,各自推行「普教中」及「粵教中」。校長周劍豪指,由於普、粵教學各有優勢,故今年讓家長按孩子需要,自行選擇入讀哪一班。為確保學生有能力應付所選的語言,校方事前會安排簡單測試,評估學生是否適合以所選語言學習中文,結果顯示所有學生的能力均確實符合家長的期望。
他指,「普教中」及「粵教中」兩班均有本地生、跨境生及非華語生入讀,「例如有本地家長認為兩文三語很重要,所以期望孩子藉着『普教中』,學好普通話及提升書寫能力。」他認為,社會應容許學校根據校內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校園語境、課程規劃等,以校本方式推行「普教中」,不應「一刀切」反對。
至於本身取錄不少非華語生的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校長袁國明表示,因校內學生各有不同背景,如內地新來港、南亞裔等,故校方按各自學習需要安排合適的教學語言,例如新來港學生多以「普教中」,非華語生則多以粵語教授中文,「粵語是非華語生的第三語言,如果要同時學普通話,相信會困難重重。」
他認為,每校的教學條件各有差異,學生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及語文水平,故推行「普教中」時應切合學生的需要,才有望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