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及「粵普」爭議除了在中小學引起風波,亦蔓延至一向主張多元文化互相尊重的大學校園。早前一名就讀中文大學的台灣女生就大學以普通話授課提出個人意見,但慘遭網民扭曲及人身攻擊;浸會大學及理工大學校內的民主牆又都出現繁簡體字的罵戰,部分人執意要營造「繁簡」及「粵普」對立的氣氛。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慨嘆,部分人將有關教育議題,渲染為「本土」與「非本土」之爭,刻意挑動「敵意」情緒,擔心將引致學生視簡體字或普通話為「次等」,影響他們的學習。
教育議題不應牽涉政治
張民炳表示,「繁簡」及「粵普」並非對立,不應強分優劣,更不應牽涉至政治層面,兩者都可相輔相成,學生要學習及使用哪一種,應由他們按需要及情況決定,「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說,他們學多一種語言、文字是好事,為何要將這些議題政治化,再帶入校園呢?這只會令學生從小對簡體字或普通話產生抗拒,令他們的學習領域更為狹隘。」他期望,大學校園應互相包容及尊重,學生可發表不同的意見,但必須理性討論。■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