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灝華 東聯社會服務基金「律政新風」副主席
近日,學生墮樓自殺案件接連發生,自九月開學以來已有20宗相關案件,情況令人憂慮。事實上,無論悲劇發生的原因如何複雜,不可否認,最令學子們感受到壓力的,往往是父母、師長還有社會,在學業上的要求和厚望。
伴隨着社會公民平均學識水平的提高,新世代父母更懂得為子女「鋪路」。自出娘胎開始,學童的時間表就被塞滿各式各樣的興趣及補習班;儘管不能做到十項全能,父母也都希望子女能樣樣精通,為的就是一張名牌小學的入場券。及至中學階段,父母不斷提醒子女,必須要在公開考試取得優秀的成績,考入法學醫科。父母十多年的栽培就賭在一張公開試成績單上。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芸芸學子又有多少能夠成就父母的理想?就算學生成功考上大學,也不代表能夠「快活過神仙」。等待着大學新鮮人的,只是另一場更為艱苦的考驗。
從幼稚園到小學,乃至大學,學生都將父母的期望潛移默化。父母的期望變成了學生生存的唯一目標,無間斷的學習扼殺了學生的活力及創造力,使他們窒息於課本堆中。學生固然有學習的義務,但同時他們也有自由玩樂及在生活中感受體悟的權利。一味強調義務,但剝奪權利的做法,只會令更多學生覺得人生了無生趣,並以死解脫。
壓力可以是進步的良藥,亦能是導致毀滅的毒藥。是禍是福、全在一念之間,還望本港的父母們,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讓孩子們快樂地走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