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復活節放假對家長來說又愛又恨,中六生最後衝刺為文憑試(HKDSE)作準備,心總覺得有讀不完內容,past paper做完又做,總是拿不到滿分。年紀小一點的學生,難得放假,家長悉心為他們安排節目,但同時又盤算着是否應趁幾天假期為孩子溫故知新,畢竟大考臨近,很快又要上戰場。小時慣於在戰場生存的家長十分明白「愛拚才會贏」,名列前茅的機會一定留給有準備的孩子。
這邊廂有家長投訴學校功課太多,看人家國際學校沒有功課,那邊廂卻有家長投訴假期作業太少,孩子放假太「無聊」,因此在外搬一大堆課外練習「大補品」。以下釐清外間誤解:學生做一份功課,老師卻要改三十份,由此推論,老師絕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給予大量功課辛苦學生又勞役自己。海量家課不單止是香港問題,整個亞洲華人社會家課量也偏多,特別是抄寫部分。其中原因是中文是方塊字,方塊字不像英文可透過拼音學習,方塊字必須透過實習(書寫)才能容易記錄在腦袋永恒記憶內。兩岸四地學生的學習時間確實比別的國家長,每有外國家長慨嘆華人孩子很厲害,年紀小小能掌握兩文三語基礎,非同凡響時,也印證一句古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至於普遍家長羨慕國際學校沒有功課時,外國月亮就是特別圓!國際學校要求學生做深度思考習作,就是透過體驗式、探究式學習,一個簡單的「光合作用」科學原理,往往用了半個學期來進行研究,學生需要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需要作出大量高層次配合,如:帶孩子到科學館、到郊外了解生態環境等。香港是普及教育,普遍家長程度也沒有那麼高,如本地學校以這方式,屆時必有家長走出來說課程艱深,何不用半學期學簡單理論,背背理論、默默生字不是更踏實嗎?
家長觀念要變,老師教學模式也應要變。其實西方也來亞洲學習如何打穩學生基礎知識,美國有關科技教育(STEM Education)的計劃報告也提出要參考中國、新加坡教學方法,因為我們的孩子在不少國際評估中如: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數學分數很高。香港學生其實很有優勢,一方面有中式教育制度嚴謹,另一方面也較接受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互相融合下,互相吸取對方成功的元素,共同構建理想的教育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