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命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大家都祭奠先人,寄託哀思。也許閣下亦有聽過清明節的由來。
根據記載,清明節天氣「清淨明潔」,故命名為「清明」。現今不少相關的傳統習俗,其實與「寒食」有關。「寒食」是紀念春秋時代的忠臣介之推的節日,卻逐漸被人遺忘。
《後漢書》記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如果結合其他文獻,把這一段故事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概就是:春秋時期的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有一次飢餓難忍,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後來重耳結束流亡生活,想封賞介之推,但介之推已經隱居。
晉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獲,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之推。
但後來亦有人考證,認為這一段所謂「寒食由來」的歷史,純屬虛構。不管怎樣,在一些地區(如中國浙江一帶),還保留着「寒食」的習俗。
天命不是歷史、文獻學家,無暇考證這段故事的真偽,但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者,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故事,因為當中人性的溫暖,以及無奈中造成的悲劇,令人唏噓之餘,亦從中感慨良多。
「寒食」中包含的,是暖心的情誼,即使這種「情」生於令人唏噓的悲劇。寒食節逐漸被遺忘,但願我們不會忘記,人與人之間仍然存有溫情和愛。人生在世,總不免面對各種不公平、失敗。在冷酷的環境下,愛與人情味顯得更為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