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蘇偉文、梁智鴻、梁祖彬。 陳敏婷 攝
研「大框」定工時「補水」 「小框」保障低薪工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標準工時委員會昨日展開為期3個月的第二階段諮詢,循4個方向諮詢公眾,包括是否只立法訂定「合約工時」,或進一步針對協助低薪工人。委員會主席梁智鴻昨強調,委員會純屬諮詢機構,不帶有任何立場,期望收集公眾意見後,再提出1個或多個工時政策方案予政府考慮。他歡迎勞方另舉行諮詢論壇後,向委員會提交報告,並多次呼籲勞方重返委員會。
開會3年,委員會本應在上月提交報告,惟基於再推出第二階段諮詢,任期延長至今年7月。諮詢文件昨公佈,如早前所言提出四個方向諮詢公眾,包括只推出「大框」,即以僱傭合約訂明工時及超時工作的補償方式;只推出「小框」,即針對協助一些低技術、低工資、議價能力較低的人;同時保障;抑或完全不提供保障(見表)。
研立法訂7工時僱傭條款
梁智鴻並不認同「重覆諮詢」的說法,形容今次諮詢「有方向」,且經過委員會詳細討論,指首階段諮詢時猶如「白紙」。
諮詢文件建議,「大框」下立法訂定的工時僱傭條款,必須包括7項指定工時條款:即協議工時、工資、超時工作定義、補償安排、用膳和休息時間、休息日及工作時數記錄備份。
倘寬鬆「劃界」 薪酬年增216億
至於在「小框」下,文件引述政府經濟分析師研究的28個組合推算:若在最寬鬆的水平「劃界」,即月入2.5萬元或以下、標準工時訂於44小時,會包括112萬名員工,佔全港僱員37.7%;若以「超時補水」1.5倍的水平推算,所有行業合計每年薪酬成本將增加216.3億元, 逾1萬間公司將會轉盈為虧。
另一個極端,是在月入1萬元或以下、標準工時訂於52小時來「劃界」,牽涉14萬名員工,佔全港僱員4.7%;若以「超時補水」1倍的水平推算,所有行業合計每年薪酬成本增加1.03億元,2,200間公司將會轉盈為虧。
數字經科學計算 絕非「嚇人」
勞方指報告「提出數字嚇人」,委員會內學者成員蘇偉文稱不認同。他指出,數據中性且經嚴謹科學計算,又認為數字會隨着經濟狀況而再變化。另一學者成員梁祖彬認為,勞方「妥協又好,『袋住先』又好」,都應該利用委員會這個平台,與資方討價還價,尋求出路。他又說,即使勞方退出委員會,在委員會外所表達的意見都有被記錄。
梁智鴻促勞方重返談判桌
梁智鴻表示,自己與政府都有請求勞方重返委員會,認為只有在談判桌上共同商討,才可達成結果。委員會稍後將分階段舉行諮詢論壇,現已發信邀請全港工會及商會。梁智鴻指,今次諮詢是屬於全香港持份者的事,即使勞方杯葛諮詢,個別工人也可向委員會提出意見。他續說,明白勞方將會另舉行諮詢論壇,他歡迎勞方稍後向委員會提交報告。若有需要,諮詢期或可再延長。
|